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普明文存》原序(作者:王親悟)

  宗教的得以産生及流傳,自必有它的文化背景及歷史環境。但更重要的是這宗教能否與當時的社會相應,合理地提供人生的趨向,以達成該宗教的最高理想。雖然有人認為佛法不能單純以宗教視之,但無可否認,佛法在它的弘傳形態上、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上,都具備宗教的特色。故此,佛法的産生及流傳,亦不免受一般宗教存在的同一基調支配,那就是佛法必須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恰當提供人生實踐的路向,才得以廣泛流傳。(當然,佛法的最高理想、理論基礎以至實踐方式與一般宗教仍有大異之處。)所以釋尊創立佛教的目的,固然是為了解決人生根本存在的種種難題,而他採用的弘法方式亦向未與當時的社會及人生的需求脫節。他所領導的聲聞弟子中,除了極少數的例外,亦始終以人間比丘的姿態,深入社會,推動佛法。部派佛教時代的阿毘達磨學者,在研尋佛理、疏釋佛說上自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却不免鑽入學術的牛角尖,把佛法關閉在寺院中,使佛教不能與社會相應。大乘佛教興起的主因之一,亦是為了回復釋尊設教的本懷,使佛陀慈悲與智慧的光輝,能重照人間。由此可見,自釋尊設教以至大乘論師的弘傳,莫不重視佛法與當時社會的相應,決不以墨守繩規作為弘法利生的方便。

  皈依師  果公上人就是一位向來極力主張佛法必須重視現實人生、適應時代需要的大願菩薩,我們每每從  上人的慈容風範、為學說法以至利生事業中,體會到佛法中圓融應世的崇高理想。  上人為人古道熱腸、平易可親,更喜勉勗青年後進,故深得青年佛弟子的敬重。  上人對佛法的學養甚深,為學重視透過智慧的體察,將佛家的哲理與現實人生相融合,使佛法生活化、世間化。所以  上人講經說法皆能深入淺出,引喻精當,不喜以艱辭玄義驕人。至於  上人的文章,亦具備同一特色,每每將崇高的理想,深邃的義理蘊蓄於淺白雋永的文字之中,使人捧讀,趣味盎然。
 
  這册「普明文存」所收錄的數十篇文章,就是 上人歷年來為各報章、雜誌撰寫的文稿,內容廣泛,擧凡佛家哲理的闡述,佛法與人生關係的揭示,佛教與中國文化融合的論證,宗教儀式、節日存在的意義的研討,高僧大德行持的表揚以至佛學基本問題的解答,皆足顯示  上人的抱負弘法的主張及為學的風格。經信眾、弟子的再三懇請,  上人才俯允這册文存的刊印。而取名「普明文存」,十方面固然是感懷 上人時刻希望佛法能如「慧日破諸闇」,永將「普明照世間」的崇高理想,及歷任「普明佛學會」督監的種種貢獻;同時我們更衷心祝禱透過  上人的文集,能使佛法圓融博大的思想慈悲應世的精神,廣泛流傳,長存世間。

公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一日
弟子
王親悟
敬序於普明佛學會

返回《普明文存》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