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焚燒金銀冥紙有用嗎?(作者:果通法師)

一、為甚麼要談這個問題?

  香港佛教聯合會,為了存續民族文化,提倡孝道,於每年清明節,啓建思親報恩法會。這是希望藉着諸佛菩薩的悲願和無邊的法力,超荐先亡,化解怨結,普度惡道眾生,疏導共同惡業,化戾氣為祥和,潤熱惱成清涼,促進世界和平,使風調雨順,人民安樂。這個每年一度的大法會,已為海外內同胞所擁護,社會人士所讚嘆。但也因為這個大法會,已為海內同胞所護,社會人士所讚嘆。但也因為這個大法會,佛教遭到部分世人的非議,那是因為每逢法會必定焚燒大量的金銀冥紙,弄得紙灰飛揚,熱水惱人,鄰舍煩燥,路人遠避,破壞了法會的寧靜,和影響到社區的清潔及安全。教團本身,每年都為此事而感到困擾,因為付出了大量金錢和精神,作過周詳設計,未雨綢繆的大法會,就因為這些事情而影響到世人對佛教產生誤解,以為焚金銀冥紙就是佛教主要的一部分。其實這真是天大的寃枉,焚燒冥紙和佛教義理絕不相容,祇不過佛教和孝思的精神相應,也就容忍了這種因孝而形成的習俗。可是現在眼見產生了不良影響,我們為要世人對佛教的觀念正確,所以想從佛教的超荐理論和作用、中國人焚燒冥紙的源流,簡單介紹,以正視聽,以導正行。
  
二、佛教超荐理論和作用

  談到佛教的超荐,雖然在中國已行好多個世紀,但是社會上一般人士,對它仍然不甚了解,我們有藉此說明的必要。

  佛教把有識性的眾生,歸納為人、天、修羅(具鬥爭性)、鬼、畜生、地獄六大類,在這六大類中,各類因其不同的境遇而有所差別,於是形成了有色無色、千差萬錯、林林總總的無量眾生。在這些眾生中都共同受着生死輪轉的法則支配,這叫中「輪迴」。至於輪迴到那一道,就要受在生時,由意識行為所成的業力所牽引了。六道中根性(正報)境遇(依報)不同,其識別感受也不一樣,例如糞坑便溺,人類視為污臭,蛆蟲視為樂園。但是有一點要特別注意,本來如如(真如)的那個體性,却是一致的。我們稱它為「法界性」(又叫佛性)。凡是體悟到那個法界性,就可以超凡入聖,不再輪迴。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歸納起來,都不外介紹和指導修證的方法(佛法),以求體悟那個本來如是的真理。然而這是要自身的覺悟的,而覺悟程度和方法的不同,就有佛(覺行圓滿的人)、菩薩(尚未成佛,發大悲願、度脫眾生的人)、羅漢(小乘最高果位,不以化他為目的)、辟支佛(未聞佛法,思惟得道,脫離生死)四種聖位,其中以佛位,為最高理想的目標。

  佛教雖然有離苦得樂的種種方便法門,但是六道眾生,大多各自沉溺在虛幻的現境裏,追求其所貪愛。其中祇有人類,具有辨別能力,有理性的意念,容易接受真理。不過佛教徒們永遠都不灰心,發廣大願心,仰仗佛菩薩的願力,以及種種法門,方便接引,廣度眾生。這就是佛教超幽荐亡的根據。

  佛教怎樣超荐呢?這是根據佛教薰習和相應的原理。佛教相信眾生都有佛性,因為有佛性,就能成佛。為甚麼現時那麼多眾生沒有成佛呢?是因為長久以來被愚昩的貪欲所蒙蔽,距離覺悟性日遠,必須用誘導、開示、指引等等方法,沖洗塵染、薰習真智,使眾生逐漸離塵合覺。然而這又必須具備下列的條件:

1)必須依據佛「名言」,因為佛的「名言」就是「佛法」,祇有佛法才能夠徧十方盡法界,不受限制。所以超荐都是誦經、禮懺、持咒。
 
2)超荐的人,必須三業(身、口、意)清淨。因為清淨才能上應佛法下應眾生。所以超荐多由持戒守律的出家人主持。

3)求超者的眷屬親人,必須虔誠恭敬,皈信三寶。

  由於上述三種條件具備,就構成互感互應的力量。佛教聯合會每年清明法會,設九大法壇,各具其方便,接引不同根器的眾生。江妙吉祥居士,每年都分別說明,本文不再述說。

三、祭祖和焚金銀冥紙

中華民族的文化,以孝為中心,所謂「親親而仁人」。「孝」的表現,是在生時要侍之以禮,死了後要祭之以禮。談到祭祖應談談焚燒冥紙的問題,本文想從清明節掃墓的歷史,和焚燒冥紙的歷史源流兩部說明。

1)清明節掃墓的歷史

  清明,是春分後第十五日的一個節令,它另外有個名字,叫「寒食」。相傳春秋時代,晉國有一位賢人名介子推,他跟隨晉文公出外流亡十九年,但等到文公返國做君主時,他却離開了。文公派人到處找他,最後他却背着母親藏在一個樹林裏,文公以為用火燃燒樹林,他一定會出來。豈知他却背老母抱着一棵樹,活活地被燒死在那裏!文公非常悲痛,就把那一天(正明是清明)定紀念介子推的日子,並且為了傷悼老友被火燒死,下令全國,每逢清明這天,不得舉火燒飯,必須吃預先做好的冷食。所以清明又叫食寒,後來影響所及,成了全民族祭祖掃墓的紀念日。

我們由這個節日的意義看,食物尚且不應該用火燒,當然更不應該在墓前火燒金銀冥紙了。現在的人往往因為掃墓燒冥紙,引起山火,造成災害,更大大的違背祭祖的原義了。

2)焚燒冥紙的歷史源流
   
  從清明掃墓的歷史看,根本沒有燒冥紙這回事。那未為甚麼千多年來,相延成俗,非燒冥紙心就不安呢?却原來是從另一個歷史源流演變出來。
    
  我們中華民族,久遠原來,對「死」的看法和生的看法一樣,所謂「視死如視生」。在最早的時候,人死了就把他放在住所的後面,最隱密的一個地窰(或室)裏,稱為「奧」。衣食供養與活人無異,時間久了,就把它封起來。以後再演變為「穴葬」,那就是把地下挖成宮室,把死人放在裏面,甚至把他在生時所用的一切雜物,包括家畜,甚至妻妾佣人陪葬。作君主的尚有戰車、武士等等陪葬品。以後大約到了周朝時代,人們感到把活人及生靈埋在地下,實在很殘忍,就改用象徵性的模型,或石刻、或陶鑄,就是所謂「俑」(中國大陸曾大量挖掘,運來九龍展覽),來代替真實的活人和家畜、雜物。除此以外,陪葬仍用金銀財寶等物。孔子在「論語」中曾說:「始作俑者豈者無後乎?」就是指這個。這個辦法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大約到了唐朝(沒有確實記載),有人發現這樣陪葬,有很多弊病。第一把金銀財寶埋在墓裏,世上的流通,逐漸減少。第二凡是陪葬財寶越多,越容易遭到盜墓。一片孝心,反惹得祖宗曝屍揚骨,於是提倡改用紙,塗上黃色的代表金子,塗上銀色的代表銀子,其他車、衣服、房屋、俑者統統以紙代替,純粹出於感情用事,絕無理論根據。

四、結語

  焚燒冥紙,是慰藉孝思的感情行為,久之成為風俗。風俗是可以成為一種力量的,有些人雖明明覺不合理,但為了隨俗,為了心安不得不這樣罷了。佛教具有含攝性,祇要不是大逆重惡,多能兼容並蓄,故此習俗能千多年來和佛教的荐亡超幽佛事並行不悖,雖然有些先賢古德,提出過糾正,但並未曾認真制止,故此以後被人誤解,以為這就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實我們從這篇文中,可得到如下的結論:

1)佛教超荐佛事,重在化道苦途眾生,化熱惱為清涼,去貪瞋向覺道,怎麼會鼓勵焚燒紙、增熱加煩的行為呢?

2)佛教所瞭解的六道眾生,各受依、正報業界限,互不相通,何以能把人界象徵性的物品,交給他界眾生使用?

3)從歷史看,先用實物陪葬,後以代替品,再後以紙張象徵,可見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因時制宜的。

4)風俗習慣是否良善,是有時間性的,農業社會,一家一個墳場,焚冥燒紙,不影響他人,雖然明知沒有作用,但可作孝思的表現,源遠流長,未嘗不是良善風俗。然而,工商社會,居處稠密,動輒影響他人,且能釀成災害,引發瞋惱,就成了不良善風俗了。
   
  本文寫作動機是希望使人們認識佛教的超荐作用,實與焚燒冥紙無關。希望移風易俗,使更符合佛教的義旨。故而作簡單的介紹及說明,涉及歷史部份,未作考證功夫,例如有數種說法的,僅採一種,未作分析,附此說明。


返回《普明文存》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