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談感應(作者:果通法師)

  「感應」一詞,它是佛教的術語,它是「感」和「應」兩個動詞組合而成的。佛教感應,專就眾生的「感動」,佛、菩薩的「應」而說。謂眾生能以善根圓機感佛;佛,菩薩就以妙智靈應。如同一個月亮普遍映於眾水,水即不必上升以迎月,月也不必下降而就水,祇要水能清淨靜止,不為他物所蔽,月就顯映了。再以電視為例:「感」,如收視的機器;「應」,如發射的電台,祇要對正了週波頻率,不受其他電波干擾,就能聲色現前。不過電視要賴機器,佛教所謂的感應是心靈,但不要忘記,機器的操作也還是心靈的支配。有感能應,佛教叫「應機」,也叫做「感應道交」。這種說法,以電視的原理為例,就非常恰當。

  由眾生感動佛、菩薩靈應的善根發動,叫做「機」;應這機而垂降佛、菩薩的利益,叫做「應」。感應的情況,約有四種:(一)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三)顯機顯應,(四)顯機冥應。佛教的持咒念佛,以及誦經超荐,都是基於這個原理。準此原理以解,眾生一念具足三千界,不祇是能與佛、菩薩相應,並且能與其他各界相感,尤其六道相互之間,感應更為容易。所以世間有不少靈感的事實發生。例如扶乩、神打之類,就是屬於阿修羅及鬼道的相應,的確也有不少靈異的奇蹟出現。但它所感應的機,是出之貪欲,自不能和無為法相應,當然也就不能和清淨無為的佛、菩薩相應。學佛人不應該貪著這些,因為它們是不究竟的有為法。以佛的眼光看,現前一切現實的事物,尚且如幻如泡影,更何況神鬼道中的微細神通呢?

  如何始能與佛、菩薩相應呢?必須勤修「戒」、「定」、「慧」 — 「三學」:嚴持戒律,方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勤修定止,意境才可澄淨,微波不興,思緒不亂;勤修觀照,才顯般若慧根。三學具足,自然與如來感應道交,不求自在,不一不二。所以浩瀚無邊的教典,總不外教我們修學「戒」、「定」、「慧」的方法和顯示境界。學佛沒有捷徑,雖然參禪人能頓悟佛境,念佛人常能帶業往生,但其中都要以切實的戒定功夫為基礎,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鼻香」。

返回《普明文存》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