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香港各大宗教的聯誼活動,包括領袖們的聯誼會議、學術討論、青少年的聯誼活動等,確為世界各地所沒有的創擧,也是各宗教袖們的高瞻遠矚。當大家相聚一堂,樂也融融時,無形中消除了宗教間的隔膜,是值得世界各地學習的。香港雖為殖民地,但它是以中國人為主幹的社會,中國人的文化及生活,宗教氣氛雖不是極濃厚,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宗教精神及宗教成分;但對宗教的認識,普遍地有着或多或少的隔膜,縱然已受了宗教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實益,也不一定真了解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本質,至於一般人們,甚至還以無宗教或非宗教的態度標榜自己,以之為超然。
當然,強迫的信仰,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宗教信仰,所以我們也不能忽略無宗教或非宗教的人們,因為他們果真有一套無宗教的理念根據,他們自己所抱的那個理念,實際上已是他們自己所信仰的宗教。
其實宗教的信仰問題,祇有層次上的高下及成分上的輕重,絕對沒有「非善卽惡」或「非此卽彼」的二分法的道理,這一點,確實為香港宗教領袖看到了。
不過,凡是歷史悠久為世界公認的宗教,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及其信仰價值,這個理由和價值,也正是各宗教文化對當前社會發生作用的主要課題。希望各宗教能摒除門戶之見,今互觀摩,採長補短,共同勉勵發揮信仰力量,以人類和平共處,社會安樂祥和為主要目標。
二、宗教與國家社會的關係
宗教為哲學之母,哲學是科學之母;科學是分析的學問,哲學是系統的思想,宗教是情意的寄托;哲學、科學乃是同一根據的產物,宗教是一切根源的根源;與宗教有相似作用的藝術,但最早的藝術,仍然來自宗教的情意。所以,如果站在宗教的立場上看,一部人類的歷史,幾乎可以是宗教的發展史,這在西方歷史上尤其顯著,在中國雖不顯著,但也不能否認這一事實的存在。儒家及道家的基本觀念,同源於「易經」的分張發展,是很明白的,因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濫觴,相傳是創自伏羲氏的「八卦」,「八卦」的產生,卽有「以通神明之德」的宗教理由。
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道並行而不悖」的精神,它是寬宏大量的,祇要不破壞中國「並行不悖」原則的任何外來文化,都能受到中國的歡迎。所以任何宗教到了中國之後,都會自然變成中國化的宗教,否則它就不容易受到中國人的普遍而歷久的信仰。佛教傳到中國,雖比其他外來的宗教為早,但是佛教中國化的宗教思想,是其受歡迎主因,比如禪宗就是中國化的佛教。當然佛教的根本思想,本來就是最有適應性、遍性、永久性的。佛教之受中國社會歡迎而深入中國文化的核心,那是不足為奇的,因為它有着先天性的優越條件。
佛教傳入中國,有史可考的,是在漢明帝永明八年,那是後漢光武中興後的第四十年,正是國力強盛的時代。這裏最足注意的是,佛教之入漢,並不是印度文化的侵入中土,而是由漢明帝派使臣去西域迎接而來的,由此可見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融攝性,同時也看出佛教文化之受中國重視的一斑。
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是唐太宗時代,明朝天啟五年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就可以說明這一事實。「景教」就是「基督教」,在唐太宗九年傳入中國,比佛教傳入晚了五百七十年。當時的中國佛教,已從輸入階段進入新生階段,也可以說已達於鼎盛時期。唐太宗雖然因為自己姓「李」,而把李老君的道教冠於其他宗教之上,但他本人不唯容忍一切宗教,歡迎一切宗教,扶持一切宗教,資助一切宗教,甚至於也信奉一切宗教。但請注意,唐朝的「貞觀之治」是史家眾口皆碑的盛世,所以在此不難看出宗教信仰的力量。
回教傳入中國,大都認為是在隋朝的開皇年間;但據回教的「西來宗譜」所說,回教入華,是在唐朝貞觀二年;又據近年學者從回曆推算,斷定唐高宗永徽二年,由此證明隋唐之間的中國,乃是各大宗教最受優遇的時代。總而言之,凡是有宗教容納量的時代,多是政治精明國力強盛的時代;凡是不信宗教,摧毀宗教或壟斷信仰的朝代,便是無可稱道的時代。因此香港近年來各宗教的聯誼合作,使人預期着一片光明的遠景。
三、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吸收了中國文化的色彩而致有部份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同樣地,佛教的思想也灌溉了中國文化的田園,助長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佛典的大量翻譯,剌激了中國文學的革命,從詩文的意境到文體的演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就已有了新的氣象。六朝時代,由於梵文拼音字母而啟悟了中國文字的「反切」,由「反切」產生「四聲」,由「四聲」而把五言詩、七言詩改為律詩。謝靈運是中國「山水文學」的鼻祖,「山水文學」的出現,却是由於佛教的啟發,經隋唐而至宋代,「彈詞小說」「平話」的出現,明顯地是受了佛教「變文」的影響;近乎語體的宋詩,以及宋明的學案,更是淵源教典籍的體裁了;明清的小說是由。「平話」及「擬平話」而來,小說中「有詩為證」的風格,散文之後以韻文作結的形式,明顯是受佛經中「長行」與「偈頌」並用影響,因為這是印度文學的體例而非中國文學的古規;佛典的翻譯也為中國造了三萬五千多個新語。這些都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宋明理學的產生,是受佛教影響,乃是眾所週知的事實。在雕刻方面,如龍門及雲崗的石窟;在繪畫方面,如敦煌的壁畫,都是稀世的藝術之寶,也都是佛教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所在。
佛教輸入中國之後,除了對於上層的文化思想,作出了貢獻和影響之外,對民間的信仰,也有不可抺滅的功績。中國的原有信仰,是着重於現實人生的建設,似乎無推究生前與死後問題,縱然提起生死問題,也是存而不論,縱然講到善惡因果,也僅寄存於後代的子孫,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就是這樣的觀念。故此善惡報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觀念,完全拜佛所賜,佛教給我們指出生前及死後的問題,以及輪迴的理論,告訴我們對於善惡的行為,必須自己負責,鼓勵我們積極為善,也積極去惡,這一觀念,對千百年的中國人心、社會安定影響之大之深,實在無法估計。
四、佛教對於社會的祈願
以上所說,目的是希望社會尤其香港社會,對於宗教及佛教,增加一些認識減少一些誤會。我們的佛教,在近百年來,非常不幸,是最受世人誤解的一個宗教,特別是新聞界和文藝界的部份人士,是最樂意把佛教當做嘲冷熱諷的對象,好像佛教的存在,是舊社會給現時代留下的一截討厭的尾巴,不去掉它不夠體面!這真一個絕大錯誤,也是國家民族非常不幸的事!考其原因,祇是不肯接近佛教,不想去瞭解佛教,當然佛教徒的宣揚不夠積極也是原因之一。希望今後各宗教互相切磋,互相讚嘆,使社會人士對宗教的信仰和價值有深一步的認識。這不僅是佛教所祈望的,也是現今人類社會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