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真理,乃宇宙間本來如是的「盡所有性」,不因為學佛而後才存,也不因為不信佛就不存在。不過,學佛人能憑着對真理的認識,進而省察實踐,以證驗它的實性,然後又從這裏得到應用。
佛法並非只是哲學和科學,它更是透過實踐體驗,而得現實受用的救世的人生學,所以它能學以致用。社會一般人,甚至文人學者,總是說佛教是出世的、空虛的、無為的、消極的,非人生的……不錯,對於這萬惡的世間,虛偽欺詐的人生,污濁的社會,佛教是出世的,空虛的,無為的,消極的,覺得這些是非人生的。但是,佛教對於挽救這個世界,濟度這個世界的人類和眾生,都是入世的,旣真又實的,有為的,積極的,人生的。今就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佛教特性,簡述如下:
一、佛法的平等性 — 佛教說度眾生,又說利世,並沒有主奴觀念。所謂「眾生」,狹義的說只是人類,廣義說包括一切有生命情感的生物。平等之說。佛經有「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心是佛,是心即佛」。佛是由人而成,未成佛前,即是眾生。我們是眾生,所以我們也可以成佛。「法華經」上有「常不輕菩薩」,視一切眾生皆如佛陀。為甚麼一切眾都可以成佛呢?因為人人皆有佛性(就是覺悟的靈性),因此人人都可成佛。學佛決不是某一類人的特殊權利。學佛也沒有時間性,更不是風雅的事。自魏南北朝以降,佛學成為清談資料,所以使佛教未能夠廣泛的在實際人生中應用。常聽見有人說:「你可以學佛,我因環境關係不能學佛。」或者說:「我到了某年紀,家中老少安排妥當,再去學佛。」這種觀念是錯誤的!要知道,佛法並非人間消遣品;學佛不是有閒階級的專利。佛陀是覺者,學佛就是學覺者,等於學聖學賢。難道聖賢不是人人應該學嗎?學聖賢還有時間性嗎?再說學佛不能離開生活,不能離開人群,如果佛教離開生活,離開人群,世間又何必需要佛教呢!離開人生生活談佛教,等於說食數寶;離開人群學佛,等於空中樓閣!
二、佛教是活潑的 — 談佛法的應用,是要有實際人生價值作用。所謂實際的應用,首先要除去那「有閒」、「風雅」、「清談」、「無所為」、「山林」等錯誤觀念。要把佛法應用到民間、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人類生活之中。中國佛教自宋明以後,漸漸衰敗下來,處於一種靜止的睡眠狀態。今後要使佛教活潑起來,就要建設一種適宜於今後新社會人生的活潑有生氣的新佛教。這種新佛教的建立,要基於民主自由的原則,簡便易行的內容,大眾化的方式,並且要掃除一些由帝制時代所形成的毒素和垃圾。
三、佛法是慈悲主義 — 「慈悲」是佛教利世應用的最高原則,也就是佛的本懷。佛教六度四攝的行為,就是實際的應用,也可以說是慈悲的表現。所以佛教徒的種種行為,都要以慈悲為根本,實行「慈悲」要先學菩薩。菩薩的精神是捨己救人,一切皆以利生為主,這也可以說是「大公無私」。不如此,就不能徹底表現佛教的無我精神。今天世界需要和平,人人都喊和平,但是能不能和平,就要看政治家們有沒有大公無私的慧見。如果大家都有慧見,戰爭可在世界絕跡,人類永處於安樂。不論政治是何名稱,祇要是以人民的利益為利益,以人民的意見為意見,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現前就是極樂國土。
這些話好像是夢話,但只要青年朋友們團結一致,發菩提心,一致努力,終有實現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