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試簡述《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觀念,並比較與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之異同

2009佛學研習班─優異作品選
作者:童振平
亦載於2010年7月份普明快訊


(1)何謂淨土?

首先我們可以用大學教育與佛學作比對,從而簡單地解釋出淨土的性質。佛學
裏的修練就有如大學教育裏對各種學問(或主意)的研究、學習、實驗和實踐。佛學
裏的各種淨土,就有如大學教育裏的各種學系,即各種專門學問,例如數學系、社
會科學系、經濟系、社工系、……等等。佛學可以有新一類的淨土出現,就如大學教
育裏有新的學系出現。當一些學者對某類新的學問有所追求、探討,以及這種學問
漸趨成熟和社會對此學問有所需求時,這種學問的研習便可成為一種新的學系。研習和領導這種學系的出現的教授們,就有如佛學裏營運某種淨土的大菩薩們或佛。


(2)淨土在何處和淨土的內貌如何?

時下流行的淨土主要有四種:

(一)阿彌陀佛淨土 — 重修練果德的。 地點不在地球上,在西方很遠處的某個空間;
(二)阿閦佛淨土 — 重修練智慧及做事(即修智行),不在地球上,在東方很遠處的某個空間;
(三)藥師佛淨土 — 重於修練如何去改善人間的生活條件及消除世人的苦思。在東方的某個空間;
(四)彌勒菩薩淨土 — 這個淨土會大約在距離今日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後在人間出現,當時會由降生到人間而成佛的彌勒菩薩營運。當時在世上的大眾的生活非常安逸,大眾很容易墮落,彌勒菩薩就在這時降生成佛,去幫助眾生學佛法,免於墮落。

根據淨土經典所描述的淨土世界是這樣的:

七寶為池,黃金為地,亭台樓閣,欄楯樹木,皆是眾寶所成。但我相信現今學佛的人會加上他們的標準,從而期望淨土會是物產豐富,人人皆能享用,氣候宜人,沒有天災,沒有病痛,沒有爭鬥,……等等。


(3)學佛者在何時和如何才能到那些淨土上生活呢?

俗世的一般說法說:學佛者在世間臨終時,才會有時機往生於所願去的淨土。
當學佛者合符某些條件或成就了某些工夫,就會被營運淨土的佛接去淨土生活。這
有如想在大學裏某個學系進修的學生,他們要達到某個水平的學歷或能力,才可進
入學系裏進修。在佛教裏,某些淨土的入門資格可以很低,以阿彌陀佛淨土為例,有一說法:謂如學佛者在臨終時能連續十念 "無量壽佛" 名稱,便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對淨土是美好和入門的資格不高的說法,我認為都是佛教的一些方便說法,就
有如某些宗教的說法一樣,都是想吸引多些人相信。如基督教的信主者在死後會進入天堂的說法。


(4)《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和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上之異同。

以我的理解,淨土可以方便地說成是一個地方而在此你成就了你的願望,從而
使你感到快樂和滿足。從時間和空間方面去觀察,淨土(一片土地)上的最主要元
素和變化,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出現了的人、物和事情。在經內有記載佛陀曾指出:
所有的眾生都是菩薩的淨土,意思就是說,我們修淨土要在眾生裏面去修才可以。
以我理解,修淨土的對象是人,我們要利用或配合當地的物件而作出一些事情,從
而成就在我們心願裏的淨土。舉例來說,就好像過往有些修女和醫護者到一些貧瘠
和落後的地方或國家,解除或減輕當地貧民的病苦和改善生活。經中說學佛者可以修練他們自己心願的淨土,可以和已存在的淨土不同。淨土的內在環境可以非常惡劣,不會如時下流行的淨土的內在環境那麼美好。選擇淨土的地點是沒有限制的,祗要那地方有此種淨土的需求和修練者樂意付出自己的所有和接受可能沒有任何回報(這包括了在物質上、讚譽上和感情上)。這就是無我相地布施。其實這未必完全沒有回報,將來可能起碼在讚譽上或感情上有回報。


經中所說修淨土的回報是著重在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修練淨土的時間可以是即時,不似彌勒菩薩淨土要在未來的時空才有機會修練。修練者亦可以在他在世時有機會活在他欲修的淨土上,不似有些淨土要修練者在臨終後才能進入。經中所說的淨土可以首先在每個修練者的心靈上建立起一小片來。當這些修練者集合起來便會有協同效應而產生很大的力量,這可比喻為建成了一大片淨土。而當一些修練者到其他的地方發展時,這種淨土亦可在其他地方生長。所以經中所說的淨土是沒有地理上的界限的。



(完)


參考資料:

1. 香港普明佛學會 – 2009年佛學研班講座由劉錦華先生主講的內容及講義

2. 黃家樹《淨土在哪裡?》2001 王偉頤女士筆錄,香港東蓮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