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試簡述《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觀念,並比較與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之異同

2009佛學研習班─優異作品選
作者:鄭明忠
亦載於2010年8月份普明快訊

《維摩經》全名叫《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法門》。維摩詰是一個人名,是〝以清淨為名〞的意思,又稱〝淨名居士〞,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維摩經》的淨土觀念別具一格,在〝佛國品第一〞中,佛告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又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由此經文,我們可以看到,菩薩淨土,是以眾生為基礎的。經中所說的佛國即是佛土,亦即淨土。佛國并非由土地、國界、種族來界定,而是不論何時、何地、何人,能接受佛之教法者便是佛國國民了。《維摩經》所指的佛國是由自己來建造的,并非依靠他人,寄居他方,而是從其所化度的眾生來成就佛國的,也就是說,菩薩要建立的佛土是以眾生為對象,菩薩不能離開眾生而行菩薩道的,這正是實現了菩薩名號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本來行願了。可見,此經中的淨土觀念,更加顯示了大乘菩薩修行的途徑和實踐的德目,更加符合佛陀那種〝不捨眾生,不捨世間〞 的本懷,因為佛陀成道後,苦口婆心地說法四十五年,目的就是要救度苦難的眾生而歸趣清淨的佛國土。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心〞是佛教的根本要旨,我們在耳熟能詳的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教導中知道:〝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一切宗教乃至一般的勸世文都是這樣的提倡的,但是〝自淨其意〞則是只有佛教獨有的,是佛教的特性。而要怎樣〝自淨其意〞呢?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的修行,在行善去惡時去把自己的心意?淨,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在《維摩經》中進一步告訴我們修行的具體方法,如:〝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是菩薩淨土,乃至六度是菩薩淨土。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四攝法是菩薩淨土〞。又說:〝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這就是《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觀念。


《維摩經》對淨土行的這種說法,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淨土思想的發展,并產生了不少的矛盾與對立。以至於中國不少提倡西方淨土法門的高僧大德們紛紛作出了回應,其中更謂維摩淨土只是為不退菩薩的行徑,一般中下之輩還是要依念佛因緣求生淨土的。如唐朝的窺基法師曾經說過:〝當今學者,去聖甚遠,三毒熾然,不能自在,若生淨土,託彼勝緣,藉佛加威,方可不退。〞《西方要訣釋疑通規》。然而《維摩經》的淨土觀念與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到底有什么異同呢?


當今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要算是西方淨土了。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其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西方淨土是依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而建立的。在《無量壽經》中有說到:〝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於是產生持名念佛的法門。形成了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可是現在不少人認為,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平時不需要怎樣修行了,臨終念佛就得,這樣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有人說西方淨土是可以帶業往生的,所以有業障不緊要,只有念佛就行,於是,也就忽略了消業障的修行。這些都是錯會了佛的意思。我們從上面的經典可以看到:我們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佛說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其國〞。西方淨土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可見,要往生西淨土,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使自己成為一位善人,說得更準確些是,我們向往西方淨土,就要學阿彌陀佛,靠自己的修行,積功累德,并以自己的大願建立淨土,從而契合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而且願願相應,就自然可以往生極樂國土,或者說,我們以阿彌陀佛為榜樣,以阿彌陀佛的大願來建立淨土,那么,我們這裡就是西方淨土,就是極樂世界。再從另一方面說,西方極樂國土距我們這裡是〝十萬億佛土〞,又是什么意思呢?六祖大師為我們道出了這句的意思,即是〝先除十惡,即行十萬〞,也就是我們之所以距離西方淨土這么遠,皆因我們的心中有十惡,因為西方淨土沒有三惡道,所以如果我們心中有惡念,就自然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相反地,如果我們能離開十惡,西方淨土就立即現前,當下即是,也就是說,我們通過自己的修行,處處以阿彌陀佛的教導來要求自己,在社會大眾中做個好樣子,從而影響周邊的人,那我們就是菩薩,我們所處的地方就是菩薩淨土,就是極樂世界。由此可知,西方淨土與《維摩經》中所說的菩薩淨土也有相通之處,本質上也不衝突,都在〝自淨其意〞這一入手處,只是方式方法不一樣而已。念佛法門就是通過念佛的方法來降伏自己的妄念,來修清淨心,正如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否則就如古大德(明末憨山大師)所言:〝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繼而發菩提心去幫助一切眾生。是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與《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及《維摩經》中所說的〝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道理是一致的。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維摩經》中所說的解脫法門。經中曰:『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何謂〝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正所謂是〝有為不著,無為亦不著〞,這樣,佛菩薩的偉大悲願就可以真正得到體驗,這也就是大乘菩薩所謂〝無住〞真正精神之所在。


〝有為法〞是指在世俗世間,〝無為法〞則是指究竟法界。這兩個并非是截然劃分的兩個區域。也不是要離開〝有為世間〞而前往〝無為法界〞的,而是在有為法中了悟有為法之不可得,便即是見到無為法了。領悟了無為法的真諦才能做到心淨,而〝心淨則佛土淨〞,但是,或許有人會問: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怎麼可能建立清淨的佛土呢?正如在《維摩經》中舍利弗亦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如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也就是說,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皆因我們的心不清淨,也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共業而已。佛菩薩看到我們這個世間依然是清淨的佛土。這譬如我們看到的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餓鬼看到的是濃血的道理是一樣的。由此可見,只有修得自己的清淨心,娑婆世界同樣可以建立淨土的。不同的世界只是不同的空間維次,如果能突破空間的維次,就成為一真法界了。是故,我們就是要通過修行,提升自己心靈的層次,就能突破不同的空間。這譬如電視機的畫面是一樣的,只是頻度不同而已。所以古德(清代徹悟大師)這樣說,西方淨土是〝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因為所有的境界只是自己的心所變現出來的。另一方面來說,要修清淨心,是必須在濁世中磨煉出來的。正如六祖(惠能)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沒有世間就沒有佛法,佛法必須在世間的歷練才得以純真,深山中的修行未必可以經得上紅塵的考驗的。是故佛教我們要〝以苦為師〞,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種說法,在《維摩經》中也說得很透徹,經中曰:〝何為佛種,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這就煩惱即菩提之真義。


〝欲明無為理,先從有事看〞,這種思維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就是凡事要懂得〝盡人事聽天命〞,盡心盡力去做好每件事,但是不去花心思計較得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譬如,我們在行布施時,要盡量去幫助一切眾生,但是不著布施的相,做到〝三輪體空〞,并且連空也不著,這樣,自己就能保持一份清?心。更正因為有這份清?心,我們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會有一份清涼的感覺,就不容易發脾氣,縱使逆境現前,也能夠做到逆來順受,不會抱怨,并且時常感恩,這樣,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就體現了〝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真實受用。正如一禪師(無門禪師)所說的一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春天,我們是咒?泥濘,還是讚嘆百花?在秋天,我們是哀怨蕭瑟,還是欣賞明月?只在於一念之間,完全是看其心態取向不同而定。正所謂是:心改變→行為變→習慣變→命運變,萬法唯心,如永明大師《延壽錄》也這樣說:〝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繞,心聖則六道自在,心空則一切清靜,心有則萬境縱橫。〞所以說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絕不會去詛咒生活,而是更加熱愛生活,讚美生活。因為生活中美的情趣不是別人為我們安排造就的,而是要靠我們自己靜下心來去慢慢領會的,譬如,當您在陽台上那有限的空間種下一盆花,有一天清晨澆水時突然發現綠葉之中有一朵正在要綻放的花蕾,我們為什么不對它微笑呢?蜜蜂蝴蝶飛來,我們為什么不感到溫馨呢?春雷降臨,我們為什么不感激它滋潤田?呢?秋月當空,我們為什么不讚美它冰清玉潔呢?從這點滴的讚美中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久而久之,我們會感到宇宙的律動與自心是如此的和諧,哪怕是柳枝撥動池水而泛起的一點漣?,也好像在空中奏出美妙無比的小夜曲,保持這虛空明淨的心態,當下就與宇宙合一,不僅感受到審美體驗帶來的愉悅,而且〝達到了自己消融在一切高尚優美的事物之中的福慧境界。〞(黑格爾) 有了這種健康的心態,就會感受到日日是好日了。這種歡樂的氣氛自然會感染自己身邊的人,使自己能在各自的生活空間,做別人的好樣子,在家做個好家長、好兒女;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好老師;在公司做個好員工、好老板。令接觸到我們的人都能產生歡喜心,大家的相處都能感到樂也融融。這可以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從自己所處的公司做起,那么,我們的家庭、公司就是我們的淨土。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我們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要等到下一世才去的,我們要在現世就能享受極樂,心靈就會因此而得到解脫而自在,這才是學佛人的真正利益。


綜上所述,淨土,是每一個學佛者所追求的,建立自己的淨土,佛已教導我們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方法,而現實的修行中,也已有不少的大德為我們展示成果,如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建立自己的佛國,聖嚴法師在法鼓山建立自己的佛土。可見,無論是哪一種淨土,都是要通過自己的修行,清?自己的內心,心淨則佛土淨。如果說,西方淨土觀念是時下流行的主導思想,那么,維摩淨土觀念則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和說明,只有兩種淨土思想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淨土思想,是故我們要好好學習,努力修行,為建立自己的佛國、自己的淨土而堅持不懈,矢志終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