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我是誰 (作者:陳家寶)

原載於2007年8月《普明快訊》




佛教有很多經典,如一般人比較熟識的阿含經心經金剛經解心密經等,都是教人如何認識自我;各部經典雖然都有相同的目標,但由於「人」的煩惱不一,問題各異,所以個別經典就有不同的取向,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來接引眾生;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常說,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的原因了。


我們常常在電視劇或電影裏,看到一些人物因為失憶,忘記了自己的過去,於是用盡一切方法,希望可以重新認識自己,成龍就曾主演過一部名為「我是誰」的電影;其實「我是誰」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平常我們很少會有這個疑惑,但並不代表我們得知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是誰」是一個命題,佛教禪宗就從這一條問題入手,來誘導大家去認識自我。在說明這一個命題前,先講一個禪宗祖師「慧可斷臂」的公案,能令大家在這方面有更深刻的認識。


禪宗初祖達摩印度來到中國後,曾到處參訪,亦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繼承人,希望可以在中土把他的禪法發揚光大,但是在中國逗留了一段長時間,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亦得不到大眾的支持,於是他就到一個山洞裏,面壁靜坐,一坐就長達九年,默默地等待著那個繼承者的到來。


當時,有位年青人,名叫慧可,他自覺被各種心靈的痛苦所困擾,於到處訪尋明師,但是用盡了一切辦法,仍然找不到消除「煩惱」的途徑。後來他聽說從印度來了一個神秘的法師,他是一位非常奇怪的師父,當今皇帝曾經想拿出大量的金錢,給他修建一座非常宏偉的寺院,但當皇帝問他,我這樣做是不是有非常的功德呢?,他卻回答說:『你這樣做是不會有一丁點兒的所謂「功德」的』,皇上一怒之下,就把他趕了出來。現在他在一個山洞裏,已經九年了,每天只是靜坐,連一句話也沒有說過。


慧可聽了,心裏想著,我不管什麼功德不功德,就憑他一個人,能單獨九年住在山洞裏,我就一定要向他請教不可。慧可覺得他的心靈時刻都被煩惱痛苦所纏縛,別說是九年,就是九個時辰都靜不下來,向這位法師請教,是一定有所得著的。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我……我執 (作者:陳家寶)

原載於2007年7月《普明快訊》




在談及執著「你」或「他」這個「名相」時,因為可以用第三者的角度來闡釋問題,大家容易明白到「矛盾」或「煩惱」的產生,是因為「名相」或「標籤」的背後,有著「實執性」和「不變」的觀念存在,但在?及「我」這個觀念時,因為關係到自身的問題,大家在理解上就會變得比較困難了。


」這一個名詞,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我們不一定會說出口,但「我」這一個「標籤」,在思念上則時刻陪伴著我們,不過我們不一定覺察到吧了!當我們每天睡醒時,就會不自覺地想著「我」今天要做甚麼,當我們開心時,會覺得自己很快樂,在我們傷心的時候,則會感覺到自己在心痛,甚至在做惡夢時,我們都會感覺到是自己受到驚嚇。這一個習慣,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在佛教的觀念中,這是「俱生我執」),而由於每一個人都有這一個慣性,所以我們從沒有去懷疑這是不是一個惡習,會不會由此而引申「煩惱」,我們是不自覺地接受這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不會覺察到這只不過是一個「念頭」,一個「代名詞」而已(在佛教中稱為「我執」)!


當我們用「我」這個名相時,與用「你」或「他」這兩個名詞一樣,都是為了方便溝通,只不過「我」這一個「標籤」,除了可以代表自己與別人溝通外,還有「自我溝通」的功用吧了!我們從不會懷疑「我」代表甚麼,不會去考究「我」這一個名詞背後的意義,其實我們用「我」這一個標籤,與用「你」或「他」這些名相一樣,用慣了而忽略了背後的意義,覺察不到那「無常」的道理,只有「實執性」和「不變」的觀念存在,於是在溝通上與「現實」產生矛盾,從而引發煩惱。由於「我」這一個念頭,多了自我溝通的功能,錯誤的認知,就變成了引起自我煩惱的元兇了。其實若了解到錯誤地認知「你」或「他」能引來問題,是不難理解到「我執」所帶來的煩惱的。


當我們有一天對著鏡子,發覺自己臉上多了皺紋,心裏自然會感到不快,我們在知識上知道人是會衰老的,但因為時刻代表著我們的「我」的念頭,有著「不變」的原素,令我們在心理上沒有準備,當面對現實時,就會引申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