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日 星期二

心 (作者:嘉麗)

原載於2007年5月《普明快訊》


小時候便常聽到心想事成、從心所欲的句語。或者聽長輩說做人要心安理得,問心無愧就得啦!這個人心術不正、心懷不軌,不是好人。這個「心」到底是什麼呢?到了年齡稍大時聽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聖人孔子,他六十歲而耳順,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踰矩。我們一般的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心安理得,心術不正又是怎麼一回事?


「心」曾經困擾我一段時間,而用世俗的理解來說明「心」的意義時,每一個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演譯。確實令人做成迷糊及混亂。


至於佛教,對心的形容「心為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三界唯心造」、「一切法(善、惡),心為先導,心為主宰。」等。


「心為惡源」佛教所指被貪、瞋、痴降伏的「心」本質的描述。由於多生多世的習氣(貪、瞋、痴及與煩惱連結的五十一心所)作崇及過往行為 (業與果)牽引,心隨境轉 (喜、惡),動轉不息,不能自制,跟隨無明(煩惱)到處亂跑,被煩惱緊緊?繞逼迫,使我們的心無法平靜,愚痴地執著它們是「我」(五蘊的主人)或「我所」(能支配擁有的權力),造成各種苦惱。無法如實瞭解觀察事物的實相(三法印和四聖諦),而造成生死輪?不息,沉淪苦海。


既然佛說:「三界唯心造」,「一切法(善、惡),心為先導,心為主宰。」我們如何降伏、消除貪、瞋、痴的「心」,做心的主宰,如何降伏心的習性?在佛法的教導及修行方法,首先要有正知正見,依三法印及四聖諦為基礎。其次,要從聞思入戒定慧,這實踐必須克制「心」的意念,令其免於邪惡,止惡行善,奉持戒律。並且要開發「心」的所有善的品德,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在實踐的過程中,當我們的欲望和愛好與戒律有相違時,這時便暴露出不善的心念及掙扎,而要征服我們自己對情緒抗拒及它的誘惑(業和果)時,反覆善變的「心」經常會偽裝著藉口使你瞬息離開正念,使你飽嚐挫敗與迷惑的滋味。當經歷一段長時間的努力忍耐及自我克制功夫,「心」會自然地平靜下來,對身心的每一起心動念,事物的本質(苦、無常、無我),加深進一步的體認。要熄除貪、瞋、痴,捨斷今生與來世,盡除一切不善根。超出輪?的路,雖然是漫漫長路,我們還須屢敗屢戰地與煩惱作戰。如果我們不去努力,我們還有什麼希望?臨終後悔,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