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大乘經典解題,請選出你心目中最欣賞的一本大乘經典,並簡述你對它的看法。(學員:方小玲)


第五屆佛學研習班優異作品

    我喜歡和欣賞《金剛經》這部大乘經典,所以選擇了它作為今次功課的題目。

閱讀金剛經和金剛發微後之感想:

    我覺得《金剛經》是一本值得研讀的大乘經典,經文文字流暢、內容有趣玄妙、引人入勝、很多句子偈頌都是琅琅上口,吸引我去思考內裏的意思,佛理深不可測,但經過老師的教導、明慧法師深入淺出的介紹整本《金剛經》,使我這個鈍根愚昧的學生,得到些微的啟發,但已感覺充滿法喜。劉老師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解題以「二重破執」、「否定再否定」去演繹般若空,實是非同凡響、簡單俐落、清晰地帶出般若空的意思,義理,使我立刻加深對《金剛經》的認識和理解,獲益良多。黃家樹導師於金剛經發微序p.24說:「明慧法師解本經,則直探般若經的核心,揭示般若的畢竟空義,…..所謂畢竟空,即並非部分空,部分不空,而是無一例外的一切皆空。」這帶給我空復亦空的理念。
    看過明慧法師以中觀的角度去講金剛經發微後,使我感覺茅塞頓開(當然是還有很多義理需要揣摩思量),他文字流暢,單刀直入,深入淺出,簡單直接而透徹地解釋深奧的般若、畢竟空義理,给我啟發和幫助去了解《金剛經》。例如:明慧法師在金剛經發微p.103:「佛說….即非….是名….。」佛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明白一切法無實性,即非一切法,但以假名字說,故是名一切法。能通達此三句語法,即是四句偈,即通達般若波羅蜜,通達空理。又如p.105「應無所住」就是明理 ,「而生其心」謂之做事;「應無所住」為般若,「而生其心」便是方便。有般若有方便,如此方為菩薩行,明慧法師就如此簡單清楚解釋了。

 以下還有一些想分享的環節:

1.很多人都以為佛經皆是佛陀親口所說,一個字都不能修改。佛陀說法一生四十五年,佛法經弟子記憶背誦流傳下來,成為遺訓。由於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祇靠師弟之間口口相傳,文字佛經要經過數百年才正式出現。删改文字由道安法師開始,他在潤色文字時,因經義不通便刪改之,文字未能完滿則補充之,這種做法並非是改經而是保護此經 !《金剛經》之譯本亦有不少文字的錯誤,最初因為依靠抄寫流通,在過程中不免有錯漏,删改經過審慎研究對照,方能理解。所以說經義不能改,但不通順的文字則應加以更正。

2.《金剛經》也有六種成就,「如是」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一時」為時成就 ,「佛」為主成就 ,「祇樹給孤獨園」為處成就,「千二百五十人」為眾成就。凡說經之初段多有此文,稱為通序,為報告之格式。

3.《金剛經》也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為發起此經之因緣,即緒論、開場白。正宗分是指經中本身的道理。流通分是指如何發揮、宣傳本經的手段,但《金剛經》 在正宗分已經多次重覆宣揚《金剛經》之重要性, 所以 在正宗分比較功德的部分也是流通分了,時至現今,仍然看見大量的《金剛經》印本,證明它是中國佛教的重要代表經典。

4.佛陀以重覆誇大的假設語,說如能理解般若空義,其福德不可思量,如同經中譬喻: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不可思量。又如理解般若空義的眾生比已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的眾生福德多。

5. 經文中有很多比較功德的例子來說明受持經中四句偈,為人書寫、讀誦、解說之功德比起一切珍貴無量恆河沙七寶、身命等等之功德更多更大。
佛陀多次以誇大的假設語,重覆比較讚嘆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之福德、功德如何的多和大。例如經文: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等等。
    佛說如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經》,並廣為人解說,並流通此大乘法,此人必定成就種種不可計量、不可稱重、無有邊界、不可思議之功德,因為此功德令眾生得到解脱、大自在,甚至成佛,所以它比起一切布施更重要。所以流通分於《金剛經》佔有很大的比重。

6.《金剛經》帶出其中的一個訊息就是徹底破除一切執著,包括對佛身及佛法的執以為實,顯示了人空與法空,如經中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說: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7.我喜歡明慧法師在金剛經發微p.37解釋正覺、智慧、空的那一段,表達手法精簡清晰易明。文中說: 「智為正知,慧為正見。即是知一切法從因緣生,本無自性,本來空寂;見一切法當體本空。這種智慧稱為正覺。世間人見有執有,見無執無,故謂之不正。正覺就是覺到世間皆虛假,但有假名,無其實自性,無我無主宰,祇有從因緣生。世間所有皆為相對有、因緣有、相續有。相對有者,因大有小,因長有短,因彼有此;相續有者,是從數目的增加而有;因緣有者,即由各種直接、間接關係和合而有,一一皆無實性。此正覺是最平等的,故謂之正等,佛如是,眾生如是,地獄如是,一切法亦如是。」

8.《金剛經》經文中:「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明慧法師在金剛經發微p.39演繹得非同凡響。「云何降伏其心」是指如何降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並非指降伏虛妄心。「如何降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指不能存有菩提心之見,故要降伏之。…….. 能降伏此心,方與般若相應。亦即是說雖發菩提心,不應存有菩提心之見。如做善事時不應存有善事之見,度眾生時不應存有度眾生之見。

9.經文中:「…..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段經文也是其中之一段吸引我的地方。「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初看感到玄妙有趣,實際是眾生空,無實眾生之謂也。明慧法師在金剛經發微p.50菩薩不應該存有眾生之見,所以菩薩不應該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可以說是狀態,相與性相通,亦即見解。我、人、眾生、壽者並非是四類人。「我」以主宰為意義,指自己本身,人亦是我,眾生亦是我,壽者亦是我,所以說四相可以稱為一相。…….為何佛要說四相呢? 皆因眾生愚癡、眾生執著,不著此便執彼,故列四相以破之。

10.經文中:「…….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應無所住意謂「不住」一切法住般若波羅蜜」,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即一切境空,心亦空。無所住便與般若相應,與般若相應所以便要做事,做事所以便行於布施。布施時要「三輪體空,即能施者之自己無我可得、施予對方亦無人可得、所施之物亦不可得,找不到布施之實際,以一切皆空行布施。雖布施卻實無所施,這便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11.學佛初期,偶爾聽到老師提及六祖壇經裡的典故,說禪宗六祖惠能由於聽五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使我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著深刻的印象。明慧法師有着獨特的見解,使我得到啟發。

12.經文中:「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也是老師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金句,使我有深刻的印象。明慧法師在金剛經發微p.77:「若此眾生心取有法,則為著有相;心取空法,則以空為有,亦為著有相。有法為假有,無其實體,故不應取;空則因破有而說空,破有而空更不立……佛以筏為譬喻,說明所說法皆為假設施, 並非真實。假設者祇為顯出其道理,所說明者就是『一切皆是假,切莫執著之』。所謂『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需船』。

13. 經文中:「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莊嚴給我有莊重嚴肅敬畏之感覺,此處莊嚴是動詞,莊嚴即做修行工作,發心做事,以力量成就佛土。
明慧法師在金剛經發微p.102:「修行中知一切法空,無有執著,此之謂莊嚴 ,此莊嚴佛土者,無莊嚴之實體性,故說『即非莊嚴』。祇在名字上稱為莊嚴,所以說『是名莊嚴』。一切皆是假名,不應執著,不應起分別。」

14.經文中:「…..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給我雙重的意義:
一,空的概念
    過去心已過去,所以不可得; 未來心未生,所以不可得,現在心乃因過去未來相對而有,故無有現在之實性,所以亦不可得。
. 帶給我做人的目標
    雖然現在的這一秒很快便成為過去,因為現在是不會停息,但我仍鼓勵自己活在當下,盡我這生做我想做的事情,而增長佛學知識、智慧是我其中一個目標,祇可惜學佛太遲,年過半百才有此因緣學佛,無緣聽聞眾多大德的法雨。

15.經文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偈句給我一片大自然的現象美景,但背後義理卻是如幻如化,不實在,實在是一切皆空。
    很多人都喜歡《金剛經》和《心經》,以它們作為書法的題材,我也不例外。我喜歡這偈句,所以我也曾用來寫書法。
    最後我想分享明慧法師所演繹的「明心見性」四字,因為曾聽見佛門子弟常將明心見性四字掛在嘴邊,所以引起我對它的興趣。一般人認為,明心見性是眾生有一真心可明,有一真性可見,這種說法便與《金剛經》之義理違背, 最大之執著 ! 明慧法師在金剛經發微p.188: 「心是無常,念念生滅,念念變遷,實是無心,以假名字名之為心。明白此理,便可以說是『明心』。見性者,性為體性。瞭解一切法無實性,無本體,乃因緣所生,因緣所成,如此便謂之『見性』。此『明心不可得,見法無實性』,方為依般若波羅蜜之『明心見性』」。法師再一次給我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