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天台學說的特色(作者:果通法師)

一、前言

  說起天台學說(一般都稱教學)的特色,只有一個「具」字和「性惡」說。四明知禮大師曾經這樣說:「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說互具。」「觀音玄義」,是明顯性具本體的性惡面,由於「性具」隨演出了「性惡說」 — 旣然佛界具有其他九界,就成了性惡說的基礎。「互具」的理論根據,是淵源於「大品經」說:「一法趣一切法」,「金光明經」說:「於一切含受一切」,「維摩經」說:「須彌芥子相入」。性惡說的直接資料 — 「觀音玄義」:「闡提雖斷修善,但性具善,佛陀雖斷修惡,但性具惡」。「性不改故」,「妄體本真故」。「大乘止觀」:「此心雖復平等離相,而復具足一切染法性」。又:「卽被染性為染業薰,雖有差別,而悉一心為體」。又:「如來藏具染淨,性染淨,染性人人具足,且又極強,如吾人於清淨環境中戒定慧薰染,欲達清淨到底還是遲慢,若於惡境中貪瞋痴薰染則極快」。

  廣義的性惡,是如來藏緣起說,世親在「佛性論」中,就如來藏之「藏」釋出三義:
(一)所攝藏:眾生善惡諸法,於如來如如鏡中,為如來所攝,以實    攝妄,與性具說思想關連。
(二)隱覆藏:地前真如,隱覆於眾生煩惱中,以妄攝真。
(三)能攝藏:果地功德,攝之以盡,以實攝,卽「心佛一體」。

二、性具原理

  智者大師,把宇宙萬象綜合歸納為十種,那就是:那就是:相(外現的相貌)、性(內在的個性)、體(形成個性的主要質數)、力(內在的能力)、作(所作的行為)、因(致果的起因)、緣(助因成果的條件)、果(結果)、報(一期相續的果報)、本末究竟(是說自「相」到「報」究竟處於一理)。這十種相,是宇宙的總相,但它們不是實相,只不過是一貫性的相續假相,是「假諦」。它們的實體是如如空性——「空諦」。但一切萬有,本來都離「有」「無」二邊的妄,並且有絕對中道的理,換句話說,絕對性德,是「中諦」。

  以上總說「十如是」,除總相,還有別相「十法界」(四聖、三善、三苦)。而在十法界的每一現象,都有「一卽一切」的全體性,這就是性具理論的基礎了。

  十法界是現實所成,一身所作,一心所顯的,現實旣然如此,那麼在無量無邊的宇宙中,當然還有更多的十法界。同時任釋一法,任指一物,都具足十法界的理。為甚麼呢?因為「一卽一切,一切卽一」!反過來說,十法界的每一界,均有心(五陰),身(眾生),及現實的世界(國土),為它們中心原理。假如我們的心,現起快樂念(天界)時,別的九界心,並不是沒有了,其他的人性心、佛性等等,都還存在着,所以一心具足十心,一法具足十法。這中間只有隱顯的差別。並沒有絕對相隔的分別,再從我們一身來說,不論處於何界,其他九種身並不是沒有,現實世界的任何一界,也是這樣。這就叫做「性具學說」而十法界性的具體表現,所以每一界都具其他九界,而成為「百界」。十界各有互具的理,由此可知。

  前面所說的十界互具為「百界」,再和宇宙總相的「十如是」相乘而成為「千界」,又稱為「千如」。千界再乘三世間(五陰世間——色、受、想、行、識、心理作用的世界;眾生世界 — 人與生物的世界;國土世間—山河大地),成為「三千世界」,而這三千世界又不出於「一念心」,所以叫做「一念三千」了。

三、性惡說

  卽是十界立,修到佛果地位的人,仍具地獄之惡性,而地獄的人,也具佛界善,這是可以理解的道理,也就是「性惡說」的基礎了。不過這裏有一實修上的疑問,就是說旣是修到佛果的人仍具惡性,是不是還會墮地獄呢?關於這個問題,可盡量依據經論的義理說明:

  一位成就圓滿佛果的人,理應不會墮地獄。可是「性」以不改為義,性善不斷,性惡也不斷,單由「性」來看,佛與眾生本無差別,因為「一卽一切,一切卽一」。而且善惡兩端,是差別界的兩極端,同時,心性具足一切善惡而無碍,所以在「性」方面,心是具足萬象;但是在修行方面,乃有善惡及一切差別的特殊現象出。本來十界現眾,是由「修」而分的,「佛心印記」裏說「闡提斷修善盡,修惡滿足;諸佛斷修惡盡,修善滿足」。湛然大師的「十不二門」裏面說「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無改,無明卽明」。「理」本身,都無善惡可分,但由「事」看,「明」和「無明」,「善」與「惡」,就有分別。由「事」看,佛是極果圓滿的人,不但不會墮地獄,而且可隨願到地獄去教化眾生,佛雖在地獄,他自己仍是佛的地位,而且還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妙德。不過,由「理」看,法界的體性具足一切,猶如大海,而差別卽是平等,平等卽是差別,所以佛本來也具足善惡一切屬性(這是表示本無善惡,而能現出善惡的道理),所以佛的境界是「理事不二」的。同時,佛的境界亦達到「性修不二」,由「性」的方面看,佛具足一切性的妙理人格,而由「修」的方面看,佛是「卽理顯事」,「卽性顯修」的現實人格,換句話說,佛是「性修圓融」、「理事不二」的絕對人格,所以佛乃能自由自在,到地獄去教化眾生,地獄的眾生,也有一天,到達佛的世界。佛和地獄卽是這樣,其他八界也同是如此。這就是台宗「互具無礙」,「性修不二」的世界觀了。

四、結語

  最後說明一點,天台宗「性惡說」,和荀子「性惡論」毫無關係,因為荀子主「性惡」,孟子主「性善」,墨子說「不善不惡」,都是就情講的,和天台性惡說並不相同。


返回《普明文存》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