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空」和「有」的學說是從觀察一切事物的「性」和「相」所得的槪念。「空」和「有」卽是相對存在,所以當我們的意思緣想到「有」境時,「空」的觀念,卽潛存在「有」的反面裏了。緣想「空」境時,「有」的觀念,也已經潛存在「空」的反面裏了。「空」「有」是宇宙現象的兩面。宇宙間的生物,都各有「生、住、變、滅」四個程次,生命貫穿這四個程次時,就能顯現「空」和「有」的兩重意義。「空、有」兩種觀念遞相變化,就是「因緣生滅」的現象。因為宇宙萬有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事物,無一法不是因緣所生。如一種子為「因」,日光、土地、水分、人工為「緣」,因緣湊合而植物生。因為萬物都由因緣生,所以萬物都無自性,旣然無自性就是「空」。但空而不等於無,雖無自性而藉因緣所生就「假」(有)。
佛教指示轉化「空」,「假」(有)兩個觀念為絕對觀念,最顯明的方法為中觀。所謂中觀,是依空、假(有)二觀而立的名字。空觀是體,假(有)觀是用,中觀是為融攝「空」,「假」二觀的一種自證心理,屬於「般若智」境。修行人處在這種心理中,面對林林總總的當前事物,能夠進入體用不二圓融無碍的境界,使自己的心境於認識外界事物時,自會超立於空,有的上面,並無矯揉造作的用意。修行人進入這一境界時,已無相對的觀念存在,所以能在一期生命流轉過程中體證到宇宙法則而達到解脫的境界。
佛教的空、有二門,有時也稱「色空二法」。「色」卽是物質,「空」卽宇宙本體。「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兩句話,就是在「般若智」的觀照中,物質的最後狀態和宇宙的本體並沒有不同地方。現在原子科學發現「質」(物質)「能」(非物質)可以互變,原子的構造是大宇宙縮影,它的本質卽是宇宙的本體。「質、能」旣然可以互變,那末物質和能力之間,必定出自同一義相。這同一義相的最後實體,應該就是融通「空、有」觀念的根本原理。佛教對這個是由於體證所得的根本原理,無法正面形容它是甚麼,祇從反面說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質能互變的過程中,當原子轉變為能力時,原子的一期生命同時毀滅;能變為原子時,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不但原子的構造是宇宙的縮影,並是它內在的潛能所孕育的生命歷程,也和宇宙間其他生命的歷程同一法則。現在人們對萬物分析到原子階段,旣不能外於「生、滅」、「空、有」的相對範疇,那麼相對觀念存在於世間法中,自是必然的事。
黑格爾用辯證法推得宇宙的本體是「運動」,這個「運動」就是「黑格爾」從相對觀念中所求得的絕對觀念。自量子排列的發現,知道這運動,祇是因緣,並不是絕對本體。
佛經常常提到的是「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切生命的倐生倐滅,無非是出自眾生相對心識相招感的結果。佛教徒修行的目的,在於希求證入「無生」,無生無滅,不生不滅是超越生滅範疇的另一較高的境界。中觀教理能夠融攝相對觀念,所以它是不生。不生不滅就是絕對的「無生聖境」,經典中多稱為「涅境妙境」,心經說「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說明中觀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