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四屆佛學研習班作品優異選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著。
止,梵語奢摩他;觀,梵語毗缽舍那,即是禪定智慧二學,六波羅蜜之其中兩個,止觀是修行大小乘之根本,所以十分重要。
止是使心念集中於所觀察的對象,而不散亂。
觀是在止的基礎上以觀察思維佛教所學的道理教義,抉擇真理。修習止觀,能破除眾生的煩惱障(我執)及所知障(法執)。菩提道次第廣論要求止觀都要修習,而且要有次序,若止未能成功而止觀齊修,只能稱為毗缽舍那相應作意,即是相似於觀的思維活動而已。成功修止後才可以真正開始修觀,以觀慧思維抉擇,才是真實妙觀。成功的止有兩大特色 :
- 心是安住自在的,不需要刻意,心也能安住對境。
- 身心輕安。
甲: 止
修止的基本條件來引生及維持正定的先決條件有六:- 隨順住處,安靜地方
- 少慾
- 知足
- 斷除雜務
- 持戒清靜
- 斷除貪慾等一切惡念
觀想的方法有四種:
- 週徧所緣,是修止觀時觀賞對象的總相;
- 淨行所緣;
- 善巧所緣;
- 淨惑所緣。
一、週徧所緣又可分四種:
- 有分別影像:修觀時所觀想的對象,觀察對象有分別,有思維。
- 無分別影像:修止時所觀賞的對象,只專注一境。
- 事邊際性:觀賞對象的根據,例如蘊處界。
- 所作成辦:修習止觀成就道果,斷除煩惱。
二、 淨行所緣是指依五種觀賞對象集中心念,能產生淨化心智的作用,分為五種,又稱為五停心觀:
- 不淨觀:觀想自、他身體 的內、外之不淨,以對治貪念、情慾。
- 慈悲觀:觀察一切親屬、怨家、非親非故等眾生,平等看待,以對治瞋恚。
- 緣起觀:觀察十二因緣及諸法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對治愚痴。
- 界差別觀:觀蘊處界對治我慢。
- 阿那波那觀:即數息,以對冶散亂。
三、善巧所緣:五種善巧方法,能正確善巧地了知所觀想的對象,使心意集中。
- 蘊善巧:覌五蘊
- 處喜巧:覌十二處
- 界善巧:覌十八界
- 緣起善巧:觀十二因緣,緣起
- 處非處善巧:觀察因果善惡道理。善業生樂果名處;惡業生苦果名非處。
四、淨惑所緣:指所觀想的境界,集中心念,能壓伏或斷除煩惱種子。它分二種:
- 世間定:觀賞三界九地,下地不如上地的境相,以壓伏煩惱種子。
- 出世間定:觀四諦十六行相,引生正定,斷伏煩惱種子。
此外,宗喀巴極力提倡觀想佛像,認為是修止時最殊勝的觀想方法。
修止過程中可能出現惛沈掉舉兩個最大的障礙。昏沉即痴,無明,心不明了,未能明顯地觀察所觀想的對象。惛沈可由飲食過飽、疲勞、懈怠,放逸等原因做成。對治的方法是思念能令心境喜,樂的對象,例如觀想佛像以至日月等光明相,使惛沈消除。掉舉是貪愛心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的對象,使心向外流散。掉舉與散亂的分別在於是否與貪愛連結。對治的方法是思念無常、苦、空等令心厭離的道理,重新收攝心神。
修止過程中,若有障礙,應當收攝心神,使心念返回原有的觀想對象。
宗喀巴以九住心說明定境產生的九個階段,次序: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境和平等住(等持),平等住是慣習力,由於不斷修習的緣故,以至於不須刻意用功,定心自然相續。
乙: 一觀
修觀資量要親近善知識,依止教法,深入思維。從親近善知識,聞思修等辨别正見。宗喀巴認為除了佛陀最能完美教導緣起、性空、中道外,還有龍樹菩薩的中覌。他以中覌為正見,還有唯識等。人類最大煩惱是執我,而我分為人、法無我。透過修行,觀察五蘊,去除自我的執著,去除無我,繼而法無我,要知道萬事萬物皆是緣起狀態而有,本質性空。
菩提道次第廣論將唯識的五位百法中的五位(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及無為法)全部以緣起,不實在,刹那在變,時間空間也不實在等等來破除執著,除法無我。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引用中觀破除四生之說(自生、他生、共生及無因生)四生是不合理的,萬事萬物皆無生,是緣起而生。
修習止觀,先要有佛學基礎,親近善知識,聞思修,持戒,懂正見,觀察人身難得,無常,三惡道是苦,思維苦集諦,生出離心,精進不放逸,便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