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的全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是一部"如來藏"系統的經典。《楞嚴經》「七處徵心」的起因,是由於阿難被如來詢問「當初發心,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答以「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是以渴仰,從佛剃落」。由是追問「真所愛樂,因於心目」,「唯心與目,今何所在」?乃有重重之辨難,以打破平常所執者不是真心。茲說明如下:
心在內。阿難初答「心居身內,目在於外」,佛遂謂:「心若在身內,則應先見身中之心肝脾胃等物,然後才能見外境。若不先見身中之物,心豈在身內?」
心在外。阿難以燈光為譬喻,謂:「眾生心在身外,不見身中,如燈光在室外,故不能照見室內 。」佛詰之 :「若言心在身外,則身心兩異,各不相知;而今身心相知,豈可謂在外?」
心在潛根。阿難以琉璃籠眼為譬喻,謂心潛伏眼根裏,若眼見物時,心隨即能分別而無有障礙,如以琉璃籠於眼上而不礙於見物。佛以阿難引喻失義而責之曰:「若以琉璃喻眼,則眼亦可見;眼若可見,即同於境矣!眼若同境,則心境各異,豈可謂心潛伏根內而可分別?」
心在闇內。阿難又計:「諸眾生之身,腑臟在中,竅穴居外,如我今者,開眼見明為見外,閉眼見暗為見內。」佛乃問:「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與眼相對否?若與眼相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不相對,云何成『見』?」
隨所合處。四度被論破後,阿難答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佛又詰之:「汝言隨所合處者,若心無體,則無所合;心若有體,則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覺知,此覺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來?若於內出,則心在身中;若從外來,則應先見表面。既非內外,則無出入;出入既無,體性何有?若無體性,誰為隨合?」-
心在中間。阿難謂:「心在根、塵中間。」佛又問:「心若在根、塵之中,此心體為復兼於根、塵?為不兼於根、塵?若兼於根、塵,則根有知而塵無知,根、塵敵對,有知、無知兩立,云何為中?若不兼者,不屬根、塵,即無體性,中何有相?」
心為無著。阿難最後答以「一切無著,名之為心」,然佛又詰之曰:「若言不著名之為心者,如世間水陸飛行一切物象,汝心不著,然此等物象為有為無?若言無者,則同龜毛兔角,云何更有不著之物而言不著?若言有者,物在則心亦在,又云何無著?」
如來「七處徵心」,七番問答,目的是破識心無處所,破妄顯真,因為破到無可破,即是密顯真心。尊者不知真心無在無不在,故觸處皆非,初計在內、在外、潜根、雙計、隨合、中間,皆以心為「有」在,故世尊以「無」在破之。及至七番又計心「無」,故世尊乃以「相有則在」破之,重重破執,方顯無在無不在之妙旨。
然而,真心,到底在哪裡呢?祂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無來無去,無方無所,沒有蹤跡可尋,也不是言語可指。若言其大,微塵不能入,若言其小,虛空不能容;若言其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若言其無,靈靈覺覺,應用周全。所謂「內外中間一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見色聞聲大用其前,穿衣喫飯承渠恩力。古人說:「要見本來人,直下須親薦,日用尋常中,不隔一條線」。本來人是誰?這就是現在所講的常住真心,也即是「菩提妙明元心」。
當然這樣說真心,還是較為抽象,不易理解。現以水為喻,即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與水渾為一體,無水則不成波,而波平浪靜後,又復歸為「水」之整體。「心」的諸狀百態亦如「水」,當怨懟或憤怒諸情填膺時,心海即泛起陣陣波濤,而當波平浪靜後,心之動盪將會回歸如水之平靜,無情之處絕無所謂「心」之存在,而無心之處亦難覓「情」之表現,故情感與心實體亦融於一體,由此可知:波浪之下恆有不動之水,而情感深處亦充塞著亙古不易的不動之心。「心海有深底,萬浪無從之」。其意乃是指心湖表層雖有喜悅、憂傷等波浪不斷湧現〈妄心〉,然而卻永遠沒法衝擊心靈深處〈真心〉。
「真心」,在《楞嚴經》中是叫「菩提妙明元心」,所以,現也略解一下何謂「菩提」?菩提的根本意義就是覺悟,但覺悟些什麽呢?為什麽要覺悟?這對我們的現實人生有何用處呢?這是現實的問題,我們不可不知。譬如:動物園的猴子為了搶一根香焦而打得頭破血流;玩股票的人每天時時刻刻被一些數字所左右;乃至連動物談戀愛都是那般激烈而痛苦,這些都是被欲望趨迫而造成的。所以要覺悟人是不該過著像禽獸般的生活。菩提的覺悟對實際人生有如下的用處:即是回觀自己的內心世界,解開生活的束縛和困境,做一個自在快樂人。因為要解決生活上的困境,并不在於外在的事物,而是在於自己內心的應對,當外在環境無法改變時,就必須改變自己的內世界去對應它,才不會被困擾,這就是菩提。然而,「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為什麽一個人的覺悟,往往是由煩惱而引起呢?譬如說:當一個人的情愛遭受失敗時,會使他覺到這個世界的情愛是無常的;一個事業失敗的人,會使他覺悟到金錢財富是不可靠的;當我們遭遇到親人的死亡時,才會使我們覺悟到因緣是一定會散滅的……這便是菩提的開端,并可以使我們進入佛的世界。
真心之所以重要,還在於因為真心能創造價值,能夠無中生有。譬如說,有一學生由過去到現在都不用功讀書,大家都認為他一定會考不合格。可是這時如果有人能喚醒他的心以及方向感,他的心一發動,即會以另一嶄新的面貎出現,創造新的人生觀,就可以考試合格了。宇宙人生的大道,就是生命的自在,生命雖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有一顆無限單純的心,便可以讓有限的身軀表現無限的理想及情趣,這關鍵就在於我們生發的心,在心田種植愛的樹木,讓它開花結果。這樣,就可以讓不平等變為平等,讓不公正變為公正,人生而不平等,但透過修養可以平等地關愛天下事物,譬如說,老師有愛心,他的學生就會平等地得到老師的關愛與培育,乃至人人皆可以成堯舜。
最後來說一說如來藏,如來藏思想有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眾生皆有佛性,每一個人的慈悲、智慧和自性都是圓滿無缺的,跟佛菩薩無二無別,但為什麽我們現在跟佛菩薩不一樣呢?就是因為我們被欲望蒙敝而無法覺悟,此即是因 「眾生不見,故名為藏」。然而,「真如」卻是在煩惱之中,故煩惱也含有如來的一切功德。只有我們應該常常反觀自己,檢視自己,就能使自己的如來藏心得以開發而顯露,只有我們常有覺悟 ,才可以通達諸法智慧。使我們的內心擁有一個溫柔的世界,這樣方可在菩提的路上邁進,直達圓滿菩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