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楞嚴經述要〕楞嚴經七處征心的目的是甚麼?這與「菩提妙明元心」有何關係?(香旭勳)

《楞嚴經》中一個重要主旨是佛和阿難討論〝心〞存在與否的問題。經中開始是論述阿難因被摩登伽女的幻術所迷,在即將破戒前被文殊菩薩帶到佛前,由佛問阿難因何出家,而阿難則道出見佛莊嚴相而出家,而引出佛和阿難討論他從何見相?阿難則說是心見,因而引導出「七處征心」的討論。


而「七處征心」是指「多聞第一」的阿難回答佛心存在甚麼的地方。七處是指:


  1. 心在身體內。

  2. 心在身體外。

  3. 心在身體內外之間的位置。

  4. 心在眼根內。

  5. 心在明暗之處。

  6. 心在「隨所合處」,即根、境、識和合之處。即思維能力之處,但這更帶出「有一體或多體」之討論。

  7. 心住在有相的地方,正如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但其實以上七處心存在的地方,都為佛在辯論中一一所破斥,其實佛的目的是想從「七處征心」的辯論,而使眾生思考明白及去了解「心」即是指其實是「有我相之心」並不存在,只是眾生因有妄心,有分別心,而以為有心的存在,正因為眾生求「有我」,但其實「我」並不存在,只是眾生有分別心,有妄心,而用盡一生精神時間去追求不存在的「我所擁有」,為「不存在」的「我心」「妄心」而執「妄心」為真實,所以眾生有煩惱,其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是咎由自取,而去追逐如夢幻泡影的虛幻人生及財富,快樂等等,從而眾生因而生起妄心,貪瞋痴,而對外境執著,有束縛,有煩惱,而墮入無明、十二因緣,而流轉生死。即佛「七處征心」討論是想破眾生的妄心,分別心。


而菩提妙明元心是指不生不滅的妙明真心,正如〝大乘起信論〞中的〝一心生二門〞,即〝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心真如門就是真心,心生滅門就是妄心,妄心有生滅,而真心不生不滅。真心是清淨之體,妄心是染濁〔有貪瞋痴〕之體。一個人若能自淨其心,自覺其心,自主其心,把生滅心排除了,那麼,不生不滅的真心〔即自覺自主的覺心〕就顯現出來。亦即「如來藏」的「清靜心」,而可解脫。但其實眾生是並存攀緣心及真心,在楞嚴經中指出我們可經過修行,而把妙明真心能顯現出來而除去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