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試簡述《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觀念(作者:霍志泉)

2009佛學研習班優異作品選
作者:霍志泉
亦載於2010年11月份普明快訊

引言



佛陀寂滅於西元前約五百年,部派佛教開始整理他四十五年的教理,從言行實例提升至理論的層面

,可是由無我轉為我執,並且脫離了群眾。一般大眾,如果不出家,便不能成道,只能望下一生首

先成為僧侶。為了重振佛教,結合人民的生活,並且由佛陀成道之後還留在人間教化眾生的啟發,

大乘(相對於小乘,即部派佛教)菩薩觀念在公元一世紀初興起。它提倡留在家裏也可以成佛,甚

至出家不限形式,能夠發求取正覺的菩提心,內心清淨,就等於出家,就具足出家的律行。修行者

不一定要進山林或者其他清靜的地方,日常一切動作,地方和時間,都是修行的道場。



同時,由於社會環境變壞,和大眾明白成佛之道並不容易達成,所以希望能有外助,於是佛國淨土

概念形成。《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多處提及當彌勒佛下生人間時的景象,

相信是大乘佛教淨土信仰的基礎。大乘認為佛涅槃後,仍然繼續存在名為佛國的地方。《維摩詰所

說經》,簡稱《維摩經》,是大乘重要經典之一,它不但針對部派佛教的思想提出大乘的概念,而

且說明有關概念的落實做法,在多處提及淨土。另方面《淨土在人間》詳細介紹各種經典對淨土的

描述和分析。本文嘗試比較前者與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之異同,參考的資料主要來自這兩本書。


佛國淨土


(甲)流行的說法



雖然《仁王般若經》認為「唯佛一人居淨土」,但是一般人是從不同的層次,以時間,空間和往生

之方法三方面理解淨土的。淨土是佛所住的國土,是由佛功德所成,其修行成果不同,淨土便有不

同。加上佛的願力,淨土為大眾提供理想的(無病,無惱,無苦)的環境,以接引有願往生的眾生

。為要化什麼樣的眾生,佛於是建立相應的淨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

土不同」(《維摩詰所說經. 菩薩行品第十一》)。所有淨土都是“如虛空”,沒有好壞之分(《香

積佛品第十》)。故此,一般認為淨土不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人間。根據印度的無限時空宇宙觀,

宇宙有無限多個世界,它們不斷迴圈週期地發展及衰落。況且一個佛可以有多個淨土,所以淨土的

數量很多, 超過十方三世界諸佛的數字。



按照層次類別,淨土有佛陀化導世間時期和將來彌勒佛降生時期的人間、天國、聲聞(修四諦)和

緣覺(修十二因緣)的二乘、菩薩(佛)乘等。(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聲聞

乘(4)緣覺乘(5)菩薩乘。)

(乘是載運的意思,載運修行的人,從迷到悟的方法與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淨土可分為正報(分為法身、報身、應眾生機緣而變現出來的應化身等三種)和依

報莊嚴兩種。除法身與報身所顯示的兩種外,淨土還有方便有餘土(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菩薩所住

的國土)和凡聖同居土(凡人和為了化度眾生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不過只有法身所顯示的涅

槃才是真實的,其他三土都是權宜的方便。



各經典對淨土的描述不多,更沒有介紹其政治架構,管理模式,社會組成和各階級的分工等。但是

根據一些描述,淨土跟當時的印度社會架構一樣,國家由一個王來統治,該國的佛被大眾供養(《

法供養品第十三》)。以介紹在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的資料最多,它是由阿彌陀佛的弘發

誓願力和功德所建的,《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三部經對它都有介紹。此極

樂世界不寒冷不熱,無四季,面積很大,不可極限。當受清風吹動時當地的樹會發出音樂聲。至於

建築方面,殿堂宮觀都非常華麗。當地的居民(聲聞和菩薩)的壽命長並多能神通,他們“意以為

食物,自然飽足”。當地無女人,也無愛欲,但是最重要的是所有當地的眾生最後都能成佛。


其他的淨土有:



  1. 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淨土,當地無女性,描述類似上述的西方極樂世界。

  2. 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當地有女性。

  3. 彌勒菩薩的兜率天,當地有女性,無愛欲,眾人都是蓮花化身,未來的彌勒佛現在居內院教化

    眾生。兜率天有天王及眷屬(《菩薩品第四》)。兜率天分欲樂和清靜的兩種,按照眾生的修行接

    引於不同的部分,但是菩薩不捨棄任何一個尚有一念向善的眾生。因此它是一般大眾的希望。


  4. 當彌勒佛下生現在的人間時,眾人的壽命極長,國土富樂,四季調順,人民身無病苦,語言同

    一。



眾人更重視的是往生淨土之方法。有個念佛方便門:《阿彌陀經》認為持名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

不亂,即可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國土。能否往淨土與業力無關,只要相信佛的願力,依靠佛的

他力,便可以往生淨土。不過《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認為還需要附加其他專案,以備好往

生的福德資糧。所以一般認為,平時要多積善福(戒),念唱佛名,念至一心不亂(定),達到心

不顛倒(慧),才可以往生淨土。


(乙)《維摩經》的說法



從《維摩經》的內容看,可以肯定這個世界之外有淨土,但是此經提倡大眾可以建立自己的淨土,

菩薩行便是法門。禪宗的淨土與此經的思想是一致的。下列是《維摩經》提及的淨土的描述:



  1. 妙喜國土(《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無動佛是東方妙喜國土的教主,居民有菩薩,聲聞大眾和天人。其中維摩詰是補處大士。環境包括

    「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三道寶階」等的山河樹水、大海星宿。它的居民有男女老少

    、菩薩聲聞、鬼神等。建設有天宮城市等,又「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2. 香積佛的眾香國(《香積佛品第十》)

    此地「無有聲聞,辟支佛等眾生」,只有「九百萬」「清淨大菩薩眾」。(聲聞乘是直接聽聞佛陀

    教說,思惟修證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覺悟者,緣覺乘是沒有聽聞佛陀教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等法理

    而覺悟者,其最高果位是辟支佛。)他們之間的溝通方式是通過香氣,此香不同我們所聞的香,
    它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3. 顯示於寶蓋中 的「三千大世界的無量淨土」(《佛國品第一》)

  4. 「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不思議品第六》)

    它在東方過三十六恒河沙(極多的意思)國土那麼遠。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里數單位),代表他

    有很多波羅密法門。

  5. 藥王如來佛的大莊嚴世界 (《法供養品第十三》)

    此國有「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的意思),
    菩薩僧人十二億」 。主理天下的是寶蓋轉輪聖王,他有千位王子。



在眾香國裏的菩薩,對娑婆世界,釋加牟尼佛和維摩詰的事蹟都不認識,需要香積佛詳細介紹。因

此,各世界淨土之間都欠缺溝通,也沒有互訪,只有能神通的佛是到外世界的事情(《香積佛品第

十》)。



除了上述關於淨土的不同描述外,《維摩經》重點提倡淨土是由自力隨時創造,不需靠接引到達,

它不在東方或西方,眾人一但覺悟,當其心清淨,淨土就在眼前,即人間淨土。(我們的人間在須

彌山以南的某地方。)這是典型的大乘住世修行方式,日常隨時隨地行方便(權宜的手段),重點

是不執著相對的二邊,發願求取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的菩提心,行上覺下化、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代表小乘的舍利弗看我們所在的人間充滿汙穢醜惡(《佛國品第一》)。佛陀只是「為欲度斯下劣

人故,顯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螺髻梵王卻看見它「譬如自在天宮」。佛土是一,眾人隨其業力,

所見不同。當佛陀用足趾按地,把「三千大世界」顯示為清淨堂皇的國土,「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

德寶莊嚴土」,寶積和五百長者子都得到「無生法忍」,及八萬四千人都發菩提心。又當佛陀把世

界還原舊觀時,更有一大批人士,包括天人和比丘,從這個無常的變化,證得各種不同的道位。另

外「十四那由他人」,當見過顯示的妙喜世界清淨佛土後,都發菩提心,願生此佛土,「佛陀即記

之」,並“說當生彼國”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可見眼識的威力。可惜類似神力,當今「未

曾有」。不然推廣佛教會容易得多。



其實此「世界名娑婆(由一百萬個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組成的大千世界),佛號釋迦牟尼」。

它有「十事善法」,比其他的淨土優勝, 因此眾人不用求望往生生於其他的淨土(《香積佛品第

十》)。(十事善法是:佈施、淨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說除難法,行大乘,善濟,和四

攝法。)同時,行菩薩道可以自利利他,而在淨土裏,只可以自利,因為淨土裏的眾生已是清靜的



結語



《維摩經》描述的淨土堂皇,其結構等與一般流行的說法相同。不過在如何才能到達淨土,以及有

關的時空方面,《維摩經》提出典型的大乘法門,認為淨土穢土全在一心,人間已經是淨土, 時

間與空間變為當前和當地。方法是自力的菩薩道。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卻認為靠自力修行證悟

的難行道「是法甚難」(《淨土在人間》)。另一方法是易行道,只要深信並依仗佛的願力,通過

往生淨土的努力,眾生最後都能成佛。雖然比《維摩經》的方法消極,一般大眾認為還是以靠外力

,念佛求生淨土來得實際。



參考資料


聖嚴法師《淨土在人間》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燕珠《維摩詰經要義,心經要義》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黃家樹《淨土在哪裏?》 王偉頤筆錄 香港: 香港東蓮覺苑 2001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香港:佛教導航精舍,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