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佛學班優異作品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佛學班優異作品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楞嚴經七處徵心的目的是什麽?這與「菩提 妙明元心」有何關係?(作者:鄭明忠)


《楞嚴經》的全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是一部"如來藏"系統的經典。《楞嚴經》「七處徵心」的起因,是由於阿難被如來詢問「當初發心,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答以「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是以渴仰,從佛剃落」。由是追問「真所愛樂,因於心目」,「唯心與目,今何所在」?乃有重重之辨難,以打破平常所執者不是真心。茲說明如下:





  1. 心在內。阿難初答「心居身內,目在於外」,佛遂謂:「心若在身內,則應先見身中之心肝脾胃等物,然後才能見外境。若不先見身中之物,心豈在身內?」



  2. 心在外。阿難以燈光為譬喻,謂:「眾生心在身外,不見身中,如燈光在室外,故不能照見室內 。」佛詰之 :「若言心在身外,則身心兩異,各不相知;而今身心相知,豈可謂在外?」


  3. 心在潛根。阿難以琉璃籠眼為譬喻,謂心潛伏眼根裏,若眼見物時,心隨即能分別而無有障礙,如以琉璃籠於眼上而不礙於見物。佛以阿難引喻失義而責之曰:「若以琉璃喻眼,則眼亦可見;眼若可見,即同於境矣!眼若同境,則心境各異,豈可謂心潛伏根內而可分別?」



  4. 心在闇內。阿難又計:「諸眾生之身,腑臟在中,竅穴居外,如我今者,開眼見明為見外,閉眼見暗為見內。」佛乃問:「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與眼相對否?若與眼相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不相對,云何成『見』?」 



  5. 隨所合處。四度被論破後,阿難答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佛又詰之:「汝言隨所合處者,若心無體,則無所合;心若有體,則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覺知,此覺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來?若於內出,則心在身中;若從外來,則應先見表面。既非內外,則無出入;出入既無,體性何有?若無體性,誰為隨合?」



  6. 心在中間。阿難謂:「心在根、塵中間。」佛又問:「心若在根、塵之中,此心體為復兼於根、塵?為不兼於根、塵?若兼於根、塵,則根有知而塵無知,根、塵敵對,有知、無知兩立,云何為中?若不兼者,不屬根、塵,即無體性,中何有相?」



  7. 心為無著。阿難最後答以「一切無著,名之為心」,然佛又詰之曰:「若言不著名之為心者,如世間水陸飛行一切物象,汝心不著,然此等物象為有為無?若言無者,則同龜毛兔角,云何更有不著之物而言不著?若言有者,物在則心亦在,又云何無著?」



如來「七處徵心」,七番問答,目的是破識心無處所,破妄顯真,因為破到無可破,即是密顯真心。尊者不知真心無在無不在,故觸處皆非,初計在內、在外、潜根、雙計、隨合、中間,皆以心為「有」在,故世尊以「無」在破之。及至七番又計心「無」,故世尊乃以「相有則在」破之,重重破執,方顯無在無不在之妙旨。




然而,真心,到底在哪裡呢?祂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無來無去,無方無所,沒有蹤跡可尋,也不是言語可指。若言其大,微塵不能入,若言其小,虛空不能容;若言其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若言其無,靈靈覺覺,應用周全。所謂「內外中間一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見色聞聲大用其前,穿衣喫飯承渠恩力。古人說:「要見本來人,直下須親薦,日用尋常中,不隔一條線」。本來人是誰?這就是現在所講的常住真心,也即是「菩提妙明元心」。




當然這樣說真心,還是較為抽象,不易理解。現以水為喻,即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與水渾為一體,無水則不成波,而波平浪靜後,又復歸為「水」之整體。「心」的諸狀百態亦如「水」,當怨懟或憤怒諸情填膺時,心海即泛起陣陣波濤,而當波平浪靜後,心之動盪將會回歸如水之平靜,無情之處絕無所謂「心」之存在,而無心之處亦難覓「情」之表現,故情感與心實體亦融於一體,由此可知:波浪之下恆有不動之水,而情感深處亦充塞著亙古不易的不動之心。「心海有深底,萬浪無從之」。其意乃是指心湖表層雖有喜悅、憂傷等波浪不斷湧現〈妄心〉,然而卻永遠沒法衝擊心靈深處〈真心〉。




「真心」,在《楞嚴經》中是叫「菩提妙明元心」,所以,現也略解一下何謂「菩提」?菩提的根本意義就是覺悟,但覺悟些什麽呢?為什麽要覺悟?這對我們的現實人生有何用處呢?這是現實的問題,我們不可不知。譬如:動物園的猴子為了搶一根香焦而打得頭破血流;玩股票的人每天時時刻刻被一些數字所左右;乃至連動物談戀愛都是那般激烈而痛苦,這些都是被欲望趨迫而造成的。所以要覺悟人是不該過著像禽獸般的生活。菩提的覺悟對實際人生有如下的用處:即是回觀自己的內心世界,解開生活的束縛和困境,做一個自在快樂人。因為要解決生活上的困境,并不在於外在的事物,而是在於自己內心的應對,當外在環境無法改變時,就必須改變自己的內世界去對應它,才不會被困擾,這就是菩提。然而,「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為什麽一個人的覺悟,往往是由煩惱而引起呢?譬如說:當一個人的情愛遭受失敗時,會使他覺到這個世界的情愛是無常的;一個事業失敗的人,會使他覺悟到金錢財富是不可靠的;當我們遭遇到親人的死亡時,才會使我們覺悟到因緣是一定會散滅的……這便是菩提的開端,并可以使我們進入佛的世界。




真心之所以重要,還在於因為真心能創造價值,能夠無中生有。譬如說,有一學生由過去到現在都不用功讀書,大家都認為他一定會考不合格。可是這時如果有人能喚醒他的心以及方向感,他的心一發動,即會以另一嶄新的面貎出現,創造新的人生觀,就可以考試合格了。宇宙人生的大道,就是生命的自在,生命雖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有一顆無限單純的心,便可以讓有限的身軀表現無限的理想及情趣,這關鍵就在於我們生發的心,在心田種植愛的樹木,讓它開花結果。這樣,就可以讓不平等變為平等,讓不公正變為公正,人生而不平等,但透過修養可以平等地關愛天下事物,譬如說,老師有愛心,他的學生就會平等地得到老師的關愛與培育,乃至人人皆可以成堯舜。




最後來說一說如來藏,如來藏思想有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眾生皆有佛性,每一個人的慈悲、智慧和自性都是圓滿無缺的,跟佛菩薩無二無別,但為什麽我們現在跟佛菩薩不一樣呢?就是因為我們被欲望蒙敝而無法覺悟,此即是因 「眾生不見,故名為藏」。然而,「真如」卻是在煩惱之中,故煩惱也含有如來的一切功德。只有我們應該常常反觀自己,檢視自己,就能使自己的如來藏心得以開發而顯露,只有我們常有覺悟 ,才可以通達諸法智慧。使我們的內心擁有一個溫柔的世界,這樣方可在菩提的路上邁進,直達圓滿菩提的境界。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楞嚴經述要〕楞嚴經七處征心的目的是甚麼?這與「菩提妙明元心」有何關係?(香旭勳)

《楞嚴經》中一個重要主旨是佛和阿難討論〝心〞存在與否的問題。經中開始是論述阿難因被摩登伽女的幻術所迷,在即將破戒前被文殊菩薩帶到佛前,由佛問阿難因何出家,而阿難則道出見佛莊嚴相而出家,而引出佛和阿難討論他從何見相?阿難則說是心見,因而引導出「七處征心」的討論。


而「七處征心」是指「多聞第一」的阿難回答佛心存在甚麼的地方。七處是指:


  1. 心在身體內。

  2. 心在身體外。

  3. 心在身體內外之間的位置。

  4. 心在眼根內。

  5. 心在明暗之處。

  6. 心在「隨所合處」,即根、境、識和合之處。即思維能力之處,但這更帶出「有一體或多體」之討論。

  7. 心住在有相的地方,正如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但其實以上七處心存在的地方,都為佛在辯論中一一所破斥,其實佛的目的是想從「七處征心」的辯論,而使眾生思考明白及去了解「心」即是指其實是「有我相之心」並不存在,只是眾生因有妄心,有分別心,而以為有心的存在,正因為眾生求「有我」,但其實「我」並不存在,只是眾生有分別心,有妄心,而用盡一生精神時間去追求不存在的「我所擁有」,為「不存在」的「我心」「妄心」而執「妄心」為真實,所以眾生有煩惱,其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是咎由自取,而去追逐如夢幻泡影的虛幻人生及財富,快樂等等,從而眾生因而生起妄心,貪瞋痴,而對外境執著,有束縛,有煩惱,而墮入無明、十二因緣,而流轉生死。即佛「七處征心」討論是想破眾生的妄心,分別心。


而菩提妙明元心是指不生不滅的妙明真心,正如〝大乘起信論〞中的〝一心生二門〞,即〝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心真如門就是真心,心生滅門就是妄心,妄心有生滅,而真心不生不滅。真心是清淨之體,妄心是染濁〔有貪瞋痴〕之體。一個人若能自淨其心,自覺其心,自主其心,把生滅心排除了,那麼,不生不滅的真心〔即自覺自主的覺心〕就顯現出來。亦即「如來藏」的「清靜心」,而可解脫。但其實眾生是並存攀緣心及真心,在楞嚴經中指出我們可經過修行,而把妙明真心能顯現出來而除去妄心。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引用雜阿含經解釋緣起法及緣生法的意義(作者:潘乃民)

首先以數語作引言。論緣起,說因緣,顯義理,示因果,破迷信,苦啟迪,勸修行,教自覺,同覺他,証涅槃,佛本願。



說意義前,有必要先說一下緣起是甚麼,茲畧作引述。緣起可簡單解作緣此故彼起,其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註一)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其特性有二,即「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註二) 。論緣起有幾個要點:一、一切法離不開因緣,因為主要,緣為輔助,因緣即條件,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二、因緣亦屬一法,由其他因緣生。因緣可互相轉化,互相為緣,緣緣相因,重重無盡;三、法既因緣生,其生滅、轉化,有理可據,前後變化,有必然因果關係,如是因,必如是果,因果相應;四、因緣所生的法,宛然存在,法體用上,不能說無,然因緣和合的相,剎那剎那變滅,後後不同前前,故又不能說有,不着有無,才是如實正見一切法的存在真相,契合中道,即經云:「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註三)。



次說緣生法,緣生可說為「緣所已生」,雜阿含296經有「隨順緣起」一說, 說緣生是依緣起具體呈現出來的事象,此等事象,統稱為果,故知緣起是因果的必然理則。「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註四) 揭示了世界人生的真相。苦、苦集,苦集滅、苦滅道,四聖諦解說了「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的染淨因果。



苦是生命現象,八苦是人生必經遭逢,際遇不同,苦各有別,生活上的苦,卻是感覺共通的,至於未來的生死苦,一說即教人忐忑不安,甚至生起怖畏,然則能有趨吉避凶之法否?佛陀開示的緣起法、緣生法恰恰開出了方法,即經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註五) 統說是知苦,去我執,修八正道,從「此故彼」的關係中,好好去把握,可以解脫。




再從平常生活角度去看,若人了知緣起法、緣生法道理,過合理生活(依八正道),依教奉行,理論上出現世界大同,非不可行,即退一步說,對道德的提升,社會和諧的改善,亦有莫大裨益,其道理是個人道德提升,會影響他人道德提升,眾多道德提升,則社會和諧,在祥和氣象環境生活,紛爭必少,個人身心健康定會良好,「此故彼」的緣起法、緣生法道理、從中可見。




參考材料:

(註一):《大正新修大對藏經第2冊》雜阿含經卷第十三。P.92下,雜阿含335經。

(註二): 同上,雜阿含經卷第十。P.66下,雜阿含262經。

(註三): 同上,雜阿含經卷第十。P.67上,雜阿含262經。

(註四): 同上,雜阿含經卷第二。P.12下,雜阿含53經。

(註五): 同上,雜阿含經卷第十。P.67上,雜阿含262經。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略述原始佛教的五蘊無我論(作者:蔡自能)

佛陀時代稱為基礎的佛教,故稱為原始佛教,包括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六入處及八正道。



五蘊狹義是指人,即生命不外是色、受、想、行,識積聚而成。佛陀說五蘊目的是對治有情於五蘊的執取,起五蘊為我及我所之見,因而生恐怖,障礙,並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中長夜流轉生死。


佛陀開示五蘊是無常、苦、非我,非我所,目的是使有情正確的知見,斷除無明、愛、欲、我慢等的繋縳,最後從三界中解脫,究竟涅槃。


原始佛教的特點是教義清晰,簡樸而深入,而極具深義的人生哲理都被佛陀清楚、善巧和有條理地闡述得明明白白。而每一蘊都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皆為無常、苦、空、非我,故遍尋我們的身體,無論自內至外,都不具常、一、主宰的性質。


佛陀教導弟子,當這觀察我們的身、心關係的時候,以色、受、想、行、識蘊為一組整體地觀察,而此五蘊的性質亦以無常、苦、空、非我為一組整體地觀察。


如果能夠理性地觀察就可知道,無論色蘊乃至識蘊之中,都找不到具有自在,自主的我,五蘊都只不過是不過斷生滅變化的現象,隨順於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不得自主不得自在,自以為色等五蘊之中有我者,只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看法而已,事實上人生中總免不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以遍尋五蘊,都不能找到具常、一、主宰的我。


於是便不會有貪戀五蘊的執著,從而生起真實智慧,達到解脫的境界。


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試論八正道的實踐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作者:梁志彤)

2011年度佛學研習班作品優異選

雜阿含經選釋


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中實踐法門的方法,是四諦法中的道諦,是修行的基本法門。
八正道就是:(1)正見~正當的見解;(2)正思惟(正思)~正當的思想;(3)正語~正當的言語;(4)正業~正當的行為;(5)正命~正當的活命;(6)正精進(正勤)~正當的精進;(7)正念~正當的意念;(8)正定~正當的禪定。
其宗旨是指導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是從修行體驗通往涅槃的解脫正道。



我們究竟要如何去實行與體驗呢?依據〈大毘婆沙論〉所說:〔由正見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語;由正語故,復得正業;由正業故,復得正命;由正命故,發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可見八正道在實行上是一環扣一環,不是八個獨立的方法,而是八個互扣的環節。



八正道首位就是正見,由正見生起正志(正思惟),具備了如此的智慧之後,修行才會有目標可行,否則就是盲修瞎鍊了。但有了正見、正志的智慧並非就解脫了。有了正見、正志的智慧以後,必須依正見而起正語、正業、正命,具備身、口、意三業清淨,進而在行、住、坐、臥的生活中精進正念,然後與戒、定、慧相依相應,完成無漏(没有煩惱)的正定智慧。同樣的,八正道的實踐需先培養正見的思慧,直至完成修証慧的正見,如此才能獲得究竟解脫。



這說起來好像是循序漸進很容易,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則發現困難重重。光是正見,就不知如何掌握什麼是「正」。生活在日常現實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事情與人物,都有不同的觀點與角度,現代社會的灰色地帶很廣,以何尺度去衡量何為「正見」已有很大困難。有了正見正思,在進行正語、正業、正命時,亦很多時受到現實環境的局限,生活的壓力,群體的規範等情況下,未必能如自己所見所思去自由選擇,導致有時有些言語、行為、工作、念頭等等,都不自覺地跑出來了。



不過,反過來說,每個人都當「自省」,能自我反省,必會改過遷善。只要透過決心與努力,我們就能修正自己的觀點,從澄淨自我的意念開始,然後清淨言語、行動和生活形態等行為。加上多「親近善士」,多「聽聞正法」,接受善知識的薰染,再自我「內正思惟」,勿以善小而不為,更不要期待速成!因為成就的達成,有些可能很快,有些可能很緩慢,不應因進度的快慢而引起心中的得意或失去勇氣。



解脫開悟是正道的必然成果,只要有穩固及持久的修行,注定是要開花結果的。抵達最終目標只需兩個條件:開步走與持續行。如果符合這兩個條件,毫無疑問的,目標將會達成。這就是佛法 - 永不偏移的法則。這就能將修行落實於生活, 將佛法應用於人生。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甚麽是天台宗「一心三觀」的禪觀法?(作者:鄭明忠)

2009佛學硏習班-優異作品選


亦載於2011年6月份《普明快訊》


天台宗是以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是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


考察智顗大師創立天台教觀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北齊的慧文禪師與慧思大師。慧文是北齊(550-577)的禪師。在《高僧傳》中說慧文禪師是「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法門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在《續高僧傳》中說他「聚徒數百,眾法肅清,道俗高尚」;從這些簡略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慧文大師是一位有修有證的禪師,在北齊文宣帝時期(551-558),他的聲譽最為隆盛,曾領眾幾百人同修共學,並以風格嚴肅著名。他生在北方,提倡北方佛教所注重的禪修實踐,講究鍛煉心念的集中並養成觀察事理的獨特方法與見解。


慧文禪師在讀龍樹菩薩的《中論》,至四諦品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時恍然大悟,悟得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因緣法是空、假、中,這三種都是真實,所以可叫做三諦。於是他結合「三智一心中得」的原理,認為「一心」同時也可以從空、假、中這三個方面來觀察,因而成立了空、假、中的三種觀門。遂由原來的「三智一心」觀發展為「 三諦一心」觀。此三諦,恰相當於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所觀之境。 「三諦一心」是所觀之境,按照此理境而修觀行 ,即為「一心三觀」之能觀禪法,照此禪觀熏修,就可證得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的三智。觀為主觀,境為客觀;觀為因,智為果。依境立觀,以觀照境,智既然可以「一心中得」,觀亦可「一心而成」,因此形成了他的「一心三觀」的獨特觀法。這即是說,在進入空觀時,同時也可以進入假名觀和中道觀;同樣,在進入假名觀時也可以同時進入空觀和中道觀;在進入中道觀時也可以進入空觀和假名觀。因此,空中有假名、有中道;假名中有空、有中道;中道中有空、有假名,這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觀」說。


慧文禪師的這種觀法,意味著《阿含經》或者唯識經論所說的「有」(假名)固然是不究竟的道理,而且《般若經》中所闡述的「空」理同樣也是不了義的,祇有象《法華經》中所闡發的「空中有假名、有中道;假名中有空、有中道;中道中有假名、有空」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才是徹底圓滿的道理。這即是慧文禪師傳給慧思禪師,再傳給智顗大師的禪法。他的這種見地是對當時佛教禪觀的一大突破,對後來天台宗的形成,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因為他的思想學說源於印度龍樹的《大智度論》與《中論》, 所以天台宗推龍樹為高祖,而稱慧文禪師為二祖。


智顗大師,又叫智者大師,即是創造天台教觀的天台大師,誕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西曆五三八)七月荊州之穎川,十八歲出家,從法緒受十戒,依慧曠稟具足戒,後詣大賢山讀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三部經典。以二十三歲之青年,遇慧思禪師而築天台開宗之基,并作了進一步重要的發揮,他建立了空、假、中“三諦”的理論。所謂三諦圓融,其前提是承認世界萬有皆為因緣所生,既賴因緣而有,則無自性,故稱“空諦”,此言宇宙諸法的本體,一切事物皆無獨立存在、永恆不變的本質。二假諦,此言宇宙諸法皆由因緣和合,幻化而成。幻化成者,但有現象相狀,故立假諦。空假二諦,為一事物所具的兩面,故但知有空,則墮斷見,但執假為實,則墮常見。如人見手,不可執手掌為手,亦不可執手背為手也。盡管如此,論其本體,則皆是本體之變現,本體非空非有,脫離二邊相對,所以又叫“中諦”。在智顗看來,三諦的區分就象上文對心體的種種異名一樣,也只是名稱不同的問題,空、假、中三諦本是一而三、三而一的東西,所以叫做“三諦圓融”之中諦,即由對空假二諦的同時觀察,成立此諦。就玄義言,諸法以空故,生即無生;諸法以假故,無生而生。是故即假即空,即空即假,立中諦義。此如既知手背,亦知手掌,由是領略何者為手,手為何義……


從三諦到一念,智顗把現存的一切都同心體拉到一起,也就是心體自己認識自己。萬法只在一念之間,智顗又向信徒描述了另一幅神秘的宗教畫巻:“一念三千”。在智顗看來,心體具足十法界,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每一法界又具百種法界,每一法界具有三十世間,所以百法界就有了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一念心起就變現三千世界。


從空觀入假,為平等觀; 從假入空, 為二諦觀。 得入中道, 二諦雙照, 心心寂滅,為第一義諦觀。 從假入空, 即觀空以假有為基, 觀一切法空, 不沈空滯寇; 從空入假, 即觀假有以空為基,不取實自有。空假至極俱為邪見,天台不斷說空假交融而不著兩邊,有三觀,三智,三諦,究竟義實為不執空,不執假,不著兩邊而成中道。三智實為一智,三觀實為一觀,最後並得圓融。此三觀再分述如下:


(一)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而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


(二)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而言之,不停滯于‘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三)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而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貫之以圓融三諦,又有空、假、中三觀。體會到空諦,則有體真止和空觀;體會到假諦,則有隨緣止和假觀;體會到中諦,則有無分別止和中觀。本來很簡單的止觀被智顗翻來覆去,從不同角度找出不少的變化來。智顗進而認為,止觀的作用,實際上也就是領悟三諦的真理性,從而達到解脫,止觀的結果,就是成佛作祖,可見,智顗大師把天台宗的止觀說發揮到了極致。


一心三觀,能觀的是清淨心,被觀的是妄念心,如此觀照,其目的就是要消除我們的執著,行於中道,不著二邊,這才是學佛者應持的態度,把這種理論應用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就是如《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應無所住”是講性空,“行於布施”則講相有,相依性融,性托相顯,兩者不可偏執,要離四相而修一切善法。也就是說心要保持清淨,但善事則要認真去做,正所謂是有行不著空,而心地清淨則不著有,明瞭這樣的道埋,於此能不執著則是大智,能行於布施則是大悲,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這種中道觀的思想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就是中觀的人生觀,我們既不做那及時行樂的盲目樂觀人,也不做那事事都怨天尤人的悲觀者,而是實踐有理性的中觀人生觀,順境來臨,我們知道是因緣所成,實為假有,故不以物喜;逆境來境,我們也知道其性本空,同樣可以改變,故不為己悲。我們得到的,要當作是自己的福報,要多珍惜與感恩,失去時則當是自己的布施,要多坦然與肯捨,以捨為得,得了還要捨,捨是空,得是有,捨得同樣是一體兩面的,所謂是:有捨有得,不捨不得,欲求有得,必先施捨。佛法的修行由始至終都在一個“捨”,我們能捨去執著,就能得到輕鬆;捨去攀緣,就能得到隨緣;捨去驕慢,就能得到清涼;捨去妄想,就能得到真實;捨去苦惱,就能得到快樂。捨,好似是給人,但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就會相應得到別人的讚嘆;給人一個笑容,也會得到別人的“回眸一笑”的;幸福就像香水般,當您撒向別人時,自己也能聞其芬香。可見,一個能夠“捨”的人,一定是一個擁有富者心胸的人,一定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一個心境自然平靜的豁達人,這樣的人生才是智慧與福德皆俱的人生,才是一般人所追求的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我們這樣學習佛法,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樣的觀心才能得到無限的法喜。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試簡述《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觀念(作者:霍志泉)

2009佛學研習班優異作品選
作者:霍志泉
亦載於2010年11月份普明快訊

引言



佛陀寂滅於西元前約五百年,部派佛教開始整理他四十五年的教理,從言行實例提升至理論的層面

,可是由無我轉為我執,並且脫離了群眾。一般大眾,如果不出家,便不能成道,只能望下一生首

先成為僧侶。為了重振佛教,結合人民的生活,並且由佛陀成道之後還留在人間教化眾生的啟發,

大乘(相對於小乘,即部派佛教)菩薩觀念在公元一世紀初興起。它提倡留在家裏也可以成佛,甚

至出家不限形式,能夠發求取正覺的菩提心,內心清淨,就等於出家,就具足出家的律行。修行者

不一定要進山林或者其他清靜的地方,日常一切動作,地方和時間,都是修行的道場。



同時,由於社會環境變壞,和大眾明白成佛之道並不容易達成,所以希望能有外助,於是佛國淨土

概念形成。《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多處提及當彌勒佛下生人間時的景象,

相信是大乘佛教淨土信仰的基礎。大乘認為佛涅槃後,仍然繼續存在名為佛國的地方。《維摩詰所

說經》,簡稱《維摩經》,是大乘重要經典之一,它不但針對部派佛教的思想提出大乘的概念,而

且說明有關概念的落實做法,在多處提及淨土。另方面《淨土在人間》詳細介紹各種經典對淨土的

描述和分析。本文嘗試比較前者與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之異同,參考的資料主要來自這兩本書。


佛國淨土


(甲)流行的說法



雖然《仁王般若經》認為「唯佛一人居淨土」,但是一般人是從不同的層次,以時間,空間和往生

之方法三方面理解淨土的。淨土是佛所住的國土,是由佛功德所成,其修行成果不同,淨土便有不

同。加上佛的願力,淨土為大眾提供理想的(無病,無惱,無苦)的環境,以接引有願往生的眾生

。為要化什麼樣的眾生,佛於是建立相應的淨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

土不同」(《維摩詰所說經. 菩薩行品第十一》)。所有淨土都是“如虛空”,沒有好壞之分(《香

積佛品第十》)。故此,一般認為淨土不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人間。根據印度的無限時空宇宙觀,

宇宙有無限多個世界,它們不斷迴圈週期地發展及衰落。況且一個佛可以有多個淨土,所以淨土的

數量很多, 超過十方三世界諸佛的數字。



按照層次類別,淨土有佛陀化導世間時期和將來彌勒佛降生時期的人間、天國、聲聞(修四諦)和

緣覺(修十二因緣)的二乘、菩薩(佛)乘等。(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聲聞

乘(4)緣覺乘(5)菩薩乘。)

(乘是載運的意思,載運修行的人,從迷到悟的方法與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淨土可分為正報(分為法身、報身、應眾生機緣而變現出來的應化身等三種)和依

報莊嚴兩種。除法身與報身所顯示的兩種外,淨土還有方便有餘土(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菩薩所住

的國土)和凡聖同居土(凡人和為了化度眾生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不過只有法身所顯示的涅

槃才是真實的,其他三土都是權宜的方便。



各經典對淨土的描述不多,更沒有介紹其政治架構,管理模式,社會組成和各階級的分工等。但是

根據一些描述,淨土跟當時的印度社會架構一樣,國家由一個王來統治,該國的佛被大眾供養(《

法供養品第十三》)。以介紹在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的資料最多,它是由阿彌陀佛的弘發

誓願力和功德所建的,《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三部經對它都有介紹。此極

樂世界不寒冷不熱,無四季,面積很大,不可極限。當受清風吹動時當地的樹會發出音樂聲。至於

建築方面,殿堂宮觀都非常華麗。當地的居民(聲聞和菩薩)的壽命長並多能神通,他們“意以為

食物,自然飽足”。當地無女人,也無愛欲,但是最重要的是所有當地的眾生最後都能成佛。


其他的淨土有:



  1. 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淨土,當地無女性,描述類似上述的西方極樂世界。

  2. 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當地有女性。

  3. 彌勒菩薩的兜率天,當地有女性,無愛欲,眾人都是蓮花化身,未來的彌勒佛現在居內院教化

    眾生。兜率天有天王及眷屬(《菩薩品第四》)。兜率天分欲樂和清靜的兩種,按照眾生的修行接

    引於不同的部分,但是菩薩不捨棄任何一個尚有一念向善的眾生。因此它是一般大眾的希望。


  4. 當彌勒佛下生現在的人間時,眾人的壽命極長,國土富樂,四季調順,人民身無病苦,語言同

    一。



眾人更重視的是往生淨土之方法。有個念佛方便門:《阿彌陀經》認為持名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

不亂,即可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國土。能否往淨土與業力無關,只要相信佛的願力,依靠佛的

他力,便可以往生淨土。不過《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認為還需要附加其他專案,以備好往

生的福德資糧。所以一般認為,平時要多積善福(戒),念唱佛名,念至一心不亂(定),達到心

不顛倒(慧),才可以往生淨土。


(乙)《維摩經》的說法



從《維摩經》的內容看,可以肯定這個世界之外有淨土,但是此經提倡大眾可以建立自己的淨土,

菩薩行便是法門。禪宗的淨土與此經的思想是一致的。下列是《維摩經》提及的淨土的描述:



  1. 妙喜國土(《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無動佛是東方妙喜國土的教主,居民有菩薩,聲聞大眾和天人。其中維摩詰是補處大士。環境包括

    「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三道寶階」等的山河樹水、大海星宿。它的居民有男女老少

    、菩薩聲聞、鬼神等。建設有天宮城市等,又「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2. 香積佛的眾香國(《香積佛品第十》)

    此地「無有聲聞,辟支佛等眾生」,只有「九百萬」「清淨大菩薩眾」。(聲聞乘是直接聽聞佛陀

    教說,思惟修證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覺悟者,緣覺乘是沒有聽聞佛陀教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等法理

    而覺悟者,其最高果位是辟支佛。)他們之間的溝通方式是通過香氣,此香不同我們所聞的香,
    它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3. 顯示於寶蓋中 的「三千大世界的無量淨土」(《佛國品第一》)

  4. 「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不思議品第六》)

    它在東方過三十六恒河沙(極多的意思)國土那麼遠。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里數單位),代表他

    有很多波羅密法門。

  5. 藥王如來佛的大莊嚴世界 (《法供養品第十三》)

    此國有「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的意思),
    菩薩僧人十二億」 。主理天下的是寶蓋轉輪聖王,他有千位王子。



在眾香國裏的菩薩,對娑婆世界,釋加牟尼佛和維摩詰的事蹟都不認識,需要香積佛詳細介紹。因

此,各世界淨土之間都欠缺溝通,也沒有互訪,只有能神通的佛是到外世界的事情(《香積佛品第

十》)。



除了上述關於淨土的不同描述外,《維摩經》重點提倡淨土是由自力隨時創造,不需靠接引到達,

它不在東方或西方,眾人一但覺悟,當其心清淨,淨土就在眼前,即人間淨土。(我們的人間在須

彌山以南的某地方。)這是典型的大乘住世修行方式,日常隨時隨地行方便(權宜的手段),重點

是不執著相對的二邊,發願求取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的菩提心,行上覺下化、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代表小乘的舍利弗看我們所在的人間充滿汙穢醜惡(《佛國品第一》)。佛陀只是「為欲度斯下劣

人故,顯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螺髻梵王卻看見它「譬如自在天宮」。佛土是一,眾人隨其業力,

所見不同。當佛陀用足趾按地,把「三千大世界」顯示為清淨堂皇的國土,「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

德寶莊嚴土」,寶積和五百長者子都得到「無生法忍」,及八萬四千人都發菩提心。又當佛陀把世

界還原舊觀時,更有一大批人士,包括天人和比丘,從這個無常的變化,證得各種不同的道位。另

外「十四那由他人」,當見過顯示的妙喜世界清淨佛土後,都發菩提心,願生此佛土,「佛陀即記

之」,並“說當生彼國”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可見眼識的威力。可惜類似神力,當今「未

曾有」。不然推廣佛教會容易得多。



其實此「世界名娑婆(由一百萬個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組成的大千世界),佛號釋迦牟尼」。

它有「十事善法」,比其他的淨土優勝, 因此眾人不用求望往生生於其他的淨土(《香積佛品第

十》)。(十事善法是:佈施、淨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說除難法,行大乘,善濟,和四

攝法。)同時,行菩薩道可以自利利他,而在淨土裏,只可以自利,因為淨土裏的眾生已是清靜的



結語



《維摩經》描述的淨土堂皇,其結構等與一般流行的說法相同。不過在如何才能到達淨土,以及有

關的時空方面,《維摩經》提出典型的大乘法門,認為淨土穢土全在一心,人間已經是淨土, 時

間與空間變為當前和當地。方法是自力的菩薩道。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卻認為靠自力修行證悟

的難行道「是法甚難」(《淨土在人間》)。另一方法是易行道,只要深信並依仗佛的願力,通過

往生淨土的努力,眾生最後都能成佛。雖然比《維摩經》的方法消極,一般大眾認為還是以靠外力

,念佛求生淨土來得實際。



參考資料


聖嚴法師《淨土在人間》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燕珠《維摩詰經要義,心經要義》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黃家樹《淨土在哪裏?》 王偉頤筆錄 香港: 香港東蓮覺苑 2001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香港:佛教導航精舍,2008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試簡述《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觀念,並比較與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之異同

2009佛學研習班─優異作品選
作者:鄭明忠
亦載於2010年8月份普明快訊

《維摩經》全名叫《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法門》。維摩詰是一個人名,是〝以清淨為名〞的意思,又稱〝淨名居士〞,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維摩經》的淨土觀念別具一格,在〝佛國品第一〞中,佛告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又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由此經文,我們可以看到,菩薩淨土,是以眾生為基礎的。經中所說的佛國即是佛土,亦即淨土。佛國并非由土地、國界、種族來界定,而是不論何時、何地、何人,能接受佛之教法者便是佛國國民了。《維摩經》所指的佛國是由自己來建造的,并非依靠他人,寄居他方,而是從其所化度的眾生來成就佛國的,也就是說,菩薩要建立的佛土是以眾生為對象,菩薩不能離開眾生而行菩薩道的,這正是實現了菩薩名號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本來行願了。可見,此經中的淨土觀念,更加顯示了大乘菩薩修行的途徑和實踐的德目,更加符合佛陀那種〝不捨眾生,不捨世間〞 的本懷,因為佛陀成道後,苦口婆心地說法四十五年,目的就是要救度苦難的眾生而歸趣清淨的佛國土。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心〞是佛教的根本要旨,我們在耳熟能詳的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教導中知道:〝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一切宗教乃至一般的勸世文都是這樣的提倡的,但是〝自淨其意〞則是只有佛教獨有的,是佛教的特性。而要怎樣〝自淨其意〞呢?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的修行,在行善去惡時去把自己的心意?淨,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在《維摩經》中進一步告訴我們修行的具體方法,如:〝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是菩薩淨土,乃至六度是菩薩淨土。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四攝法是菩薩淨土〞。又說:〝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這就是《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觀念。


《維摩經》對淨土行的這種說法,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淨土思想的發展,并產生了不少的矛盾與對立。以至於中國不少提倡西方淨土法門的高僧大德們紛紛作出了回應,其中更謂維摩淨土只是為不退菩薩的行徑,一般中下之輩還是要依念佛因緣求生淨土的。如唐朝的窺基法師曾經說過:〝當今學者,去聖甚遠,三毒熾然,不能自在,若生淨土,託彼勝緣,藉佛加威,方可不退。〞《西方要訣釋疑通規》。然而《維摩經》的淨土觀念與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到底有什么異同呢?


當今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要算是西方淨土了。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其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西方淨土是依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而建立的。在《無量壽經》中有說到:〝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於是產生持名念佛的法門。形成了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可是現在不少人認為,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平時不需要怎樣修行了,臨終念佛就得,這樣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有人說西方淨土是可以帶業往生的,所以有業障不緊要,只有念佛就行,於是,也就忽略了消業障的修行。這些都是錯會了佛的意思。我們從上面的經典可以看到:我們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佛說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其國〞。西方淨土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可見,要往生西淨土,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使自己成為一位善人,說得更準確些是,我們向往西方淨土,就要學阿彌陀佛,靠自己的修行,積功累德,并以自己的大願建立淨土,從而契合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而且願願相應,就自然可以往生極樂國土,或者說,我們以阿彌陀佛為榜樣,以阿彌陀佛的大願來建立淨土,那么,我們這裡就是西方淨土,就是極樂世界。再從另一方面說,西方極樂國土距我們這裡是〝十萬億佛土〞,又是什么意思呢?六祖大師為我們道出了這句的意思,即是〝先除十惡,即行十萬〞,也就是我們之所以距離西方淨土這么遠,皆因我們的心中有十惡,因為西方淨土沒有三惡道,所以如果我們心中有惡念,就自然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相反地,如果我們能離開十惡,西方淨土就立即現前,當下即是,也就是說,我們通過自己的修行,處處以阿彌陀佛的教導來要求自己,在社會大眾中做個好樣子,從而影響周邊的人,那我們就是菩薩,我們所處的地方就是菩薩淨土,就是極樂世界。由此可知,西方淨土與《維摩經》中所說的菩薩淨土也有相通之處,本質上也不衝突,都在〝自淨其意〞這一入手處,只是方式方法不一樣而已。念佛法門就是通過念佛的方法來降伏自己的妄念,來修清淨心,正如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否則就如古大德(明末憨山大師)所言:〝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繼而發菩提心去幫助一切眾生。是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與《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及《維摩經》中所說的〝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道理是一致的。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維摩經》中所說的解脫法門。經中曰:『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何謂〝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正所謂是〝有為不著,無為亦不著〞,這樣,佛菩薩的偉大悲願就可以真正得到體驗,這也就是大乘菩薩所謂〝無住〞真正精神之所在。


〝有為法〞是指在世俗世間,〝無為法〞則是指究竟法界。這兩個并非是截然劃分的兩個區域。也不是要離開〝有為世間〞而前往〝無為法界〞的,而是在有為法中了悟有為法之不可得,便即是見到無為法了。領悟了無為法的真諦才能做到心淨,而〝心淨則佛土淨〞,但是,或許有人會問: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怎麼可能建立清淨的佛土呢?正如在《維摩經》中舍利弗亦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如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也就是說,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皆因我們的心不清淨,也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共業而已。佛菩薩看到我們這個世間依然是清淨的佛土。這譬如我們看到的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餓鬼看到的是濃血的道理是一樣的。由此可見,只有修得自己的清淨心,娑婆世界同樣可以建立淨土的。不同的世界只是不同的空間維次,如果能突破空間的維次,就成為一真法界了。是故,我們就是要通過修行,提升自己心靈的層次,就能突破不同的空間。這譬如電視機的畫面是一樣的,只是頻度不同而已。所以古德(清代徹悟大師)這樣說,西方淨土是〝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因為所有的境界只是自己的心所變現出來的。另一方面來說,要修清淨心,是必須在濁世中磨煉出來的。正如六祖(惠能)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沒有世間就沒有佛法,佛法必須在世間的歷練才得以純真,深山中的修行未必可以經得上紅塵的考驗的。是故佛教我們要〝以苦為師〞,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種說法,在《維摩經》中也說得很透徹,經中曰:〝何為佛種,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這就煩惱即菩提之真義。


〝欲明無為理,先從有事看〞,這種思維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就是凡事要懂得〝盡人事聽天命〞,盡心盡力去做好每件事,但是不去花心思計較得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譬如,我們在行布施時,要盡量去幫助一切眾生,但是不著布施的相,做到〝三輪體空〞,并且連空也不著,這樣,自己就能保持一份清?心。更正因為有這份清?心,我們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會有一份清涼的感覺,就不容易發脾氣,縱使逆境現前,也能夠做到逆來順受,不會抱怨,并且時常感恩,這樣,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就體現了〝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真實受用。正如一禪師(無門禪師)所說的一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春天,我們是咒?泥濘,還是讚嘆百花?在秋天,我們是哀怨蕭瑟,還是欣賞明月?只在於一念之間,完全是看其心態取向不同而定。正所謂是:心改變→行為變→習慣變→命運變,萬法唯心,如永明大師《延壽錄》也這樣說:〝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繞,心聖則六道自在,心空則一切清靜,心有則萬境縱橫。〞所以說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絕不會去詛咒生活,而是更加熱愛生活,讚美生活。因為生活中美的情趣不是別人為我們安排造就的,而是要靠我們自己靜下心來去慢慢領會的,譬如,當您在陽台上那有限的空間種下一盆花,有一天清晨澆水時突然發現綠葉之中有一朵正在要綻放的花蕾,我們為什么不對它微笑呢?蜜蜂蝴蝶飛來,我們為什么不感到溫馨呢?春雷降臨,我們為什么不感激它滋潤田?呢?秋月當空,我們為什么不讚美它冰清玉潔呢?從這點滴的讚美中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久而久之,我們會感到宇宙的律動與自心是如此的和諧,哪怕是柳枝撥動池水而泛起的一點漣?,也好像在空中奏出美妙無比的小夜曲,保持這虛空明淨的心態,當下就與宇宙合一,不僅感受到審美體驗帶來的愉悅,而且〝達到了自己消融在一切高尚優美的事物之中的福慧境界。〞(黑格爾) 有了這種健康的心態,就會感受到日日是好日了。這種歡樂的氣氛自然會感染自己身邊的人,使自己能在各自的生活空間,做別人的好樣子,在家做個好家長、好兒女;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好老師;在公司做個好員工、好老板。令接觸到我們的人都能產生歡喜心,大家的相處都能感到樂也融融。這可以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從自己所處的公司做起,那么,我們的家庭、公司就是我們的淨土。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我們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要等到下一世才去的,我們要在現世就能享受極樂,心靈就會因此而得到解脫而自在,這才是學佛人的真正利益。


綜上所述,淨土,是每一個學佛者所追求的,建立自己的淨土,佛已教導我們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方法,而現實的修行中,也已有不少的大德為我們展示成果,如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建立自己的佛國,聖嚴法師在法鼓山建立自己的佛土。可見,無論是哪一種淨土,都是要通過自己的修行,清?自己的內心,心淨則佛土淨。如果說,西方淨土觀念是時下流行的主導思想,那么,維摩淨土觀念則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和說明,只有兩種淨土思想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淨土思想,是故我們要好好學習,努力修行,為建立自己的佛國、自己的淨土而堅持不懈,矢志終身。

(完)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試簡述《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觀念,並比較與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之異同

2009佛學研習班─優異作品選
作者:童振平
亦載於2010年7月份普明快訊


(1)何謂淨土?

首先我們可以用大學教育與佛學作比對,從而簡單地解釋出淨土的性質。佛學
裏的修練就有如大學教育裏對各種學問(或主意)的研究、學習、實驗和實踐。佛學
裏的各種淨土,就有如大學教育裏的各種學系,即各種專門學問,例如數學系、社
會科學系、經濟系、社工系、……等等。佛學可以有新一類的淨土出現,就如大學教
育裏有新的學系出現。當一些學者對某類新的學問有所追求、探討,以及這種學問
漸趨成熟和社會對此學問有所需求時,這種學問的研習便可成為一種新的學系。研習和領導這種學系的出現的教授們,就有如佛學裏營運某種淨土的大菩薩們或佛。


(2)淨土在何處和淨土的內貌如何?

時下流行的淨土主要有四種:

(一)阿彌陀佛淨土 — 重修練果德的。 地點不在地球上,在西方很遠處的某個空間;
(二)阿閦佛淨土 — 重修練智慧及做事(即修智行),不在地球上,在東方很遠處的某個空間;
(三)藥師佛淨土 — 重於修練如何去改善人間的生活條件及消除世人的苦思。在東方的某個空間;
(四)彌勒菩薩淨土 — 這個淨土會大約在距離今日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後在人間出現,當時會由降生到人間而成佛的彌勒菩薩營運。當時在世上的大眾的生活非常安逸,大眾很容易墮落,彌勒菩薩就在這時降生成佛,去幫助眾生學佛法,免於墮落。

根據淨土經典所描述的淨土世界是這樣的:

七寶為池,黃金為地,亭台樓閣,欄楯樹木,皆是眾寶所成。但我相信現今學佛的人會加上他們的標準,從而期望淨土會是物產豐富,人人皆能享用,氣候宜人,沒有天災,沒有病痛,沒有爭鬥,……等等。


(3)學佛者在何時和如何才能到那些淨土上生活呢?

俗世的一般說法說:學佛者在世間臨終時,才會有時機往生於所願去的淨土。
當學佛者合符某些條件或成就了某些工夫,就會被營運淨土的佛接去淨土生活。這
有如想在大學裏某個學系進修的學生,他們要達到某個水平的學歷或能力,才可進
入學系裏進修。在佛教裏,某些淨土的入門資格可以很低,以阿彌陀佛淨土為例,有一說法:謂如學佛者在臨終時能連續十念 "無量壽佛" 名稱,便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對淨土是美好和入門的資格不高的說法,我認為都是佛教的一些方便說法,就
有如某些宗教的說法一樣,都是想吸引多些人相信。如基督教的信主者在死後會進入天堂的說法。


(4)《維摩經》中的菩薩淨土和時下流行的淨土觀念上之異同。

以我的理解,淨土可以方便地說成是一個地方而在此你成就了你的願望,從而
使你感到快樂和滿足。從時間和空間方面去觀察,淨土(一片土地)上的最主要元
素和變化,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出現了的人、物和事情。在經內有記載佛陀曾指出:
所有的眾生都是菩薩的淨土,意思就是說,我們修淨土要在眾生裏面去修才可以。
以我理解,修淨土的對象是人,我們要利用或配合當地的物件而作出一些事情,從
而成就在我們心願裏的淨土。舉例來說,就好像過往有些修女和醫護者到一些貧瘠
和落後的地方或國家,解除或減輕當地貧民的病苦和改善生活。經中說學佛者可以修練他們自己心願的淨土,可以和已存在的淨土不同。淨土的內在環境可以非常惡劣,不會如時下流行的淨土的內在環境那麼美好。選擇淨土的地點是沒有限制的,祗要那地方有此種淨土的需求和修練者樂意付出自己的所有和接受可能沒有任何回報(這包括了在物質上、讚譽上和感情上)。這就是無我相地布施。其實這未必完全沒有回報,將來可能起碼在讚譽上或感情上有回報。


經中所說修淨土的回報是著重在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修練淨土的時間可以是即時,不似彌勒菩薩淨土要在未來的時空才有機會修練。修練者亦可以在他在世時有機會活在他欲修的淨土上,不似有些淨土要修練者在臨終後才能進入。經中所說的淨土可以首先在每個修練者的心靈上建立起一小片來。當這些修練者集合起來便會有協同效應而產生很大的力量,這可比喻為建成了一大片淨土。而當一些修練者到其他的地方發展時,這種淨土亦可在其他地方生長。所以經中所說的淨土是沒有地理上的界限的。



(完)


參考資料:

1. 香港普明佛學會 – 2009年佛學研班講座由劉錦華先生主講的內容及講義

2. 黃家樹《淨土在哪裡?》2001 王偉頤女士筆錄,香港東蓮覺苑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引用雜阿含經解釋「緣起法」及「緣生法」的意義(作者:鄭明忠)

2009佛學研習班─優異作品選
 亦載於2010年5月份《普明快訊》


外道問佛所說何法?佛答道:“我說緣起,我論因說因。”這句話告訴我們兩層意思:第一,緣起法是佛所說法中的最根本大法。第二,緣起法是佛教區別於其它宗教的重大分水嶺。



什麼是緣起法呢?緣起法與緣生法有什麼分別呢?佛在《雜阿含經》中解釋:“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1)”又說:“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2)”可見,緣起法是指道理,而緣生法則是指隨順緣起的道理而產生的事象,故玄奘法師稱“緣生法”為“緣已生法”,也就是已經產生的事情,一個是理,一個是事,明白了緣起、緣生法則,便可做到事理圓融無礙。



為什麼說緣起法是佛所說法中的根本大法呢?因為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遵循此一法則的,正如龍樹菩薩所說的:“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3)。”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4)。”可見,一些大乘的主要法門如“無常、苦、空、無我”也都是從緣起法而孕生出來的。由於每人的因緣際遇不同,所以每人的生活環境也會不同,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因此,我們說“人生無常”、“世間無常”,大家都容易理解。而以“緣起”來解“性空”、“無我”更是感覺合理。因為凡事皆是緣起所生,遷流變化的,所以就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獨一主宰的“我”存在,一切終歸於空。於是《大智度論》也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5)。”因為“無有自在”,所以,一切的行為都是“有業報而無作者。”也就是說有業一定會有報,但是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作者與受者。緣起法的詳細解讀在十二因緣,如此的環環相扣,無始無終,所以佛否定有第一因,也就是不承認有一個創造物者,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是故,凡是所說的法與緣起法相悖,便不是佛法,即是外道。



要真正了解因緣法,就要講三世因果,正所謂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世作者是(6)。”因果通三世,絕對不會有無因之果或是無果之因的。然而,什麼叫三世呢?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世我們無從考證,未來世也了無可知,最重要的是把握現在,說的準確些是把握當下,做好現在的這一刻,以後的日子要過得好,現在就要好好去經營。在因果道理當中,說得完整些是因、緣、果。過去做的因已成事實,我們改變不了,但是緣是可以控制的。有因無緣,果也不會成熟,好比一粒蘋果種子放在石頭上,一萬年也不會結成蘋果樹的,因為沒有陽光、土壤、水分、空氣等助緣。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作了惡因,而沒有惡緣與之相契,惡果也會推後出現甚至不會出現。由此可見,廣結善緣的重要性。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明白了緣起法的道理,對我們的現實人生有積極的意義。首先,我們不應去怨天尤人,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就是自己所承受的果。無論是富貴窮通,順逆境況,皆是由自己過去所作的因加上現在所造的緣而產生的。順境來時,我們知道是自己以前所造的好因而得到的果報,於是要懂得珍惜,並且繼續努力行善。而逆境現前時,也是自作自受,怨不了任何人,要坦然接受,積極面對,運用智慧去妥善處理。其次,我們不會消極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是去積極地改變自己的命運,既然命運是由自己造成,我們當然也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就是通過做善事,廣結善緣而免於惡果的出現。最後,我們要懂得凡事要隨緣而不攀緣,生活自在,有緣就做,無緣便不強求。也就是說,各種條件具備時,我們要努力去做,而條件不成熟時,就耐心等待,繼續創造條件,而不急於一時的。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幸福的人生了。




參考書籍:

(1)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298(38頁), 300(40頁),301(41頁)

(2)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293(25頁), 296(34頁) ,297(36頁)

(3)(4)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5)《大智度論》二十二卷

(6)《三世因果經》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引用雜阿含經解釋「緣起法」及「緣生法」的意義(作者:陳倩玲)

2009佛學研習班─優異作品選


亦載於2010年5月份《普明快訊》


前言


佛陀住世說教約八十年,教義當中以「緣起」論為根本義理,它是用來解釋一切事物出現和運作道理,亦可透過理解它而進一步超越生死苦海,得到解脫。所以「緣起」是一切法的存在真相,是佛法的要義。下文會引用原始佛教的經典-雜阿含經中的296經﹝註一﹞來詳細說明「緣起法」及「緣生法」的意義。


緣起法的意義


緣起法又名因緣法,296經描述道「….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是緣起法,「此故彼」是代表因果相續關係,因為有「此」因,才會產生「彼」果;在緣起的法則裏,萬事萬物必須憑藉因緣的和合而生(或緣散而滅),而因緣本身又有其他因緣所成,如是緣緣相待,重重無盡,互相依存。


緣起法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時所覺悟的道理,他體會到一切眾生的生命輪轉,都是依據緣起法而運作。因為眾生在過去世的「無明」,而有「行」或即是造出的身、口、意業的果;又因為「行」而有「識」,如此一環推動一環,以致有生老病死的六道輪迴的苦。這個法則存在於過去、現在及未來世,無論佛陀有沒有出世,此法都會常住,法住法界。


緣生法的意義


緣生法依據緣起法則而形成的一切事物:包括精神及物質現象都是隨順緣起,無不從因緣所生的。296經說道「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這生死輪迴的十二種現象(十二支)便是緣生法的例子。依緣起法而生的事物,也可因緣散而滅,因此緣生法是隨著因緣變化而無常生滅。


討論


緣起法和緣生法有著「此故彼」的因果關係,兩者是相依相待,互相為緣,不能獨立存在,就好像母子、花果的關係:單有母者,未必生子;有花開,未必結果,要加上天時,地利才成果。佛陀教說緣起法和緣生法的道理,是希望多聞弟子能好像他一樣,如實正觀緣起法和緣生法,斷除我執而成等正覺。若他們明白緣起法和緣生法的道理,便不再問:「我們前世是什麼?是有是無?」,或問「我來世將生在何處?做什麼人?」,因為前世、今生,都只有因果的關係,而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只要除息十二支其中一支,其餘支便不起,就可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了。


總結


緣起法是「此故彼」的法則,有生命的流轉和還滅的現象便有此法則,無論佛陀有沒有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緣生法是由因緣所造成的以一切精神和物質現象。若我們能正見緣起法和緣生法,便除息我執,如同將多羅樹的根砍斷,令它不再生一樣,那就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了。


(完)


﹝註一﹞ 『雜阿含經』.「因緣相應」296經(大正二.P.84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