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甚麼是判別佛家義理的標率及學佛應有的態度 (學員: 陳志榮)

佛教經典浩瀚,經過久遠的流傳,又經過長期的演進、不同區域的流佈,佛教的典籍中或許存有並非出自佛陀的論說或不合乎佛教基本原則的思想。

佛家以「三量」為判定知識真偽之標準 :

「現量」就是對事理直接的觀察與體會。

「比量」是以已知的事理推度未知或未被承認的事理。

「聖教量」是以聖賢所說的不違反正理的言教作為依據。 但如果「以理為宗」的角度去衡量,凡是合乎正理的,不需一定出自佛說,亦與佛法無異。

而衡量「聖教量」的正理,是用「三法印」或「一實相印」。

「三法印」是鑒定佛法的基本原則。一切之小乘經,以三法印印之,證其為佛說 :

一、諸行無常印,即一切由因緣和合造作而成的事事物物,念念生滅而無常也。

二、諸法無我印,言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無有「我」之實體。即宇宙的一切現象及本體都不是永恆存在而獨立不變的個體 (我) 。

三、涅槃寂靜印,言涅槃之法。一切眾生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業,流轉三界,故佛說涅槃之法,以出離生死之苦,得寂滅涅槃。

凡合乎這三項基本原則的,便是佛法的正義,否則,便不是佛法。  

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印之,證其為大乘之了義教。 「一實相印」即是以佛陀宣說所證諸法實相 (宇宙的本體、最終極的真理) 的妙理作為大乘唯一的法印。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

「四依四不依」是學佛應有的態度,亦是修學佛法所可依據的準繩,修行佛法的四種原則。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1)依法不依人︰指以所說的教法合乎佛道與否為準則,而不執著說法者之好壞。

(2)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指依憑說明佛性意義明顯的經典,而不依憑文義隱密的經典。

(3)依義不依語︰指留心於教說的涵義,而不執著表面上的語言、文句。

(4)依智不依識︰指依佛教的正觀之正智,而不依世俗的妄識。

對佛理的研求,必先具備正確的態度,須循序漸進,對佛法的基本精神及原則能夠明確地認知,這樣才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還有,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甚或盲信)上的。但是在佛教裡,重點卻在「見」、知與瞭解上,而不在信(盲信)上。解脫全賴個人對真理努力的自覺,而不是因為順從神的意旨,行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脫以為酬傭。佛法是信智相成的,決不說信了就可以得救。我們必須認清人生的苦迫性,苦痛的原因,這才能從消除苦痛的原因中,體驗真理,而得到解脫,不再受無限生死的苦迫。

此外,學佛其中一樣要深信的是因果,但要避免錯誤地認為,現在作壞事,只要以後作善事來彌補,就可以抵銷。這是錯亂因果,是錯誤的知見。修行人要斷惡因、惡緣;修善因、善緣。如此才能積功累德,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我們的言行,以至後來的造業,都是由心識牽動,所以學佛主要在於修心。有善良的心,就會帶出善行;有安定安靜的心,就希望最後可以將所有的煩惱滅除。所以學佛念經,不是求取即時的褔報,而目的是在於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