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為何要發菩提心及如何實踐 (學員: 陳志榮)

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心,即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菩提心,就是追求無上正覺的誓願。

大乘佛法修行的開始,首先着重發菩提心,而發菩提心的基礎,就必須具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1) 慈無量心: 就是無限的仁愛心,能幫助他人,使人獲得無瞋的快樂。

(2) 悲無量心: 就是無限的同情心,不但同情,而且付諸行動來解除有情的苦惱。

(3) 喜無量心: 就是對一切有情有和諧親切的感情,對一切正法,善行, 有情及有德之士,生起歡喜信受之心,以利樂有情。

(4) 捨無量心: 就是能夠對一切有情保持情感與理智平衡,無執着的平等心。

發了菩提心,我們就要實踐菩提心,如何去實踐呢?發菩提心是要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實踐,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實踐一切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不出六度、四攝的範圍。

六度:

(1) 布施:以自己所有與別人分享,施與別人。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2) 持戒:止惡行善,是持戒的目的。持戒能夠對治煩惱,止煩惱因 (貪瞋痴),斷煩惱果。

(3) 忍辱:是指內心能忍受外來的侮辱及惱害而不生恚恨。

(4) 精進:是向純善方面求進益,能夠不斷地實踐無量善法,利樂一切有情。

(5) 禪定:作用是對治散亂心,使心意集中,妄念停息,引發清淨的智慧。

(6) 般若:是專指超越一般世俗經驗的、不與煩惱連結﹙無漏﹚的、殊勝的智慧。有能夠辨別是非、抉擇邪正,具有決定裁斷,去除疑惑的功能。

總括來說,六度中的持戒、禪定、智慧,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其餘布施等三度,能夠增長善行,饒益有情。

四攝:

六度是自利利他的主要修行方式,四攝則是純粹利他的菩薩行為。「攝」是以四種善巧的方法,引導、攝受一切有情,先令他們生起親近、親切的感受,然後再引導他們信受正法,所以四攝是弘法利生的高度技巧。

(1) 布施:包括財施和法施。

(2) 愛語:就是能令有情歡喜、欣悅的言詞,加以慰喻勉勵,宣示正確的道理,引導有情邁向聖道。

(3) 利行:能以種種方便善巧,饒益有情,使他們獲得現時以至將來的利益。

(4) 同事:與受攝化的對象處於同一環境,使彼此充分溝通瞭解、互相信任,與攝化的對象一起修行,作他們的榜樣,增加他們的信念。

我們學佛,要發菩提心,這樣才能擴大心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成佛度眾生。我們都是凡夫,發心可以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從自己的親屬、朋友再擴大到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