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略述原始佛教的五蘊無我論(作者:蔡自能)

佛陀時代稱為基礎的佛教,故稱為原始佛教,包括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六入處及八正道。



五蘊狹義是指人,即生命不外是色、受、想、行,識積聚而成。佛陀說五蘊目的是對治有情於五蘊的執取,起五蘊為我及我所之見,因而生恐怖,障礙,並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中長夜流轉生死。


佛陀開示五蘊是無常、苦、非我,非我所,目的是使有情正確的知見,斷除無明、愛、欲、我慢等的繋縳,最後從三界中解脫,究竟涅槃。


原始佛教的特點是教義清晰,簡樸而深入,而極具深義的人生哲理都被佛陀清楚、善巧和有條理地闡述得明明白白。而每一蘊都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皆為無常、苦、空、非我,故遍尋我們的身體,無論自內至外,都不具常、一、主宰的性質。


佛陀教導弟子,當這觀察我們的身、心關係的時候,以色、受、想、行、識蘊為一組整體地觀察,而此五蘊的性質亦以無常、苦、空、非我為一組整體地觀察。


如果能夠理性地觀察就可知道,無論色蘊乃至識蘊之中,都找不到具有自在,自主的我,五蘊都只不過是不過斷生滅變化的現象,隨順於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不得自主不得自在,自以為色等五蘊之中有我者,只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看法而已,事實上人生中總免不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以遍尋五蘊,都不能找到具常、一、主宰的我。


於是便不會有貪戀五蘊的執著,從而生起真實智慧,達到解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