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第22期《普明雙月刊》(1992年2月)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後一刻,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詳逝去,但也盡一切努力今你活到最後一刻。」 桑達斯醫生 |
每 一個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理人員,無論是一個初次在病房工作的學生,或是一個在病房工作的資深護士,都有機會護理垂死的病人及接觸他們的家屬。隨著善終服務近年在本港的發展,護理界的同業亦漸漸對這項服務產生了較大的興趣。護理人員要為垂死病人提供完善的照顧,必需了解他們的需要及增加對善終護理的認識。
善絡服務
善終服務(Hospice)是一個服務的觀念,為垂死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全面的照顧。 .
這個服務基於一個信念,就是人在生之日,其生命應受尊重,富有意義,及值他心所關懷。
現代死亡的困難
善終服務過去二,三十年來在外國發展迅速,歐美各地紛紛設立各種不同形式的服務,主要的原因在於現代人的死亡方式與過往有很大的改變,以致現代社會對這項服務的需求日趨急切。現代人的死亡有三個特徵:
〔一〕死亡過程延長
在以前的社會裹,死亡率最高的是急性傳染病,而當時亦沒有先進的醫藥來減慢疾病的過程,延長病人的生命。換句話說在現代社會裹,人死亡的過程較慢,而垂死病人的數目亦遠較以前為多。
〔二〕死亡制度化
當未有醫院設立的時候,上一代的人患病都在家中接受家人的照顧,死亡時亦有家人在身旁守候,給予關懷及安慰。但現代人不再死在家中病重就需要入院;而一般醫院的目標是治癒病人,故此醫院十分重視效率。醫務工作人員所受的訓練,也只著重於診斷及治療,忽略了垂死病人的照顧。醫護人員工作量大,必須盡快完成工作。醫院亦定下很多規條要病人及家屬遵守,以免影響工作的效率。垂死病人在這種環境中,往往亦依醫療機構的規限,不但起居飲食的時間必需跟隨醫院常規,家人亦不能時常陪伴在側。在某些醫院裹,垂死病人的家屬要在病房外苦候,每小時只容許他們探望病人五分鐘,家屬在等候所引起的焦慮情緒可想而知。垂死病人在生命最後的階段,死在這些規矩嚴格的環境,人性需要往往被忽略,可以說是不人道的。
〔三〕死亡世俗化
以前的人,物質生活並沒有今日如此豐厚,但相對而言,精神生活及宗教意識較為濃厚,如中國人信奉鬼神,外國人信奉基督。宗教中的死亡觀念,可幫助人找到死亡的意義。然而,現代人物質生活豐富,工作繁忙,生活時間緊迫,很少思索生命與死亡的問題。故此當一個人得知他患有不治之症,正面臨死亡時,往往是毫無心理準備的。他既然從來沒有想過死的意義,便很難接受將要死亡的事實,結果手足無措,內心感到更加痛苦。〔註一〕
善終服務的發展
由於現代垂死病人的增加,及缺乏妥善的照顧,一些經常接觸垂死病人的醫務工作人員,發覺現代人死亡時所面對的問題,譬如在病房中見到垂死病人臨死時也要插滿喉管,死得毫不人道及舒適。這些醫務人員開始思索有什麼方法可以為垂死病人提供妥善的照顧,減輕他們身心痛苦,幫助他們舒適及平靜地死亡。
有兩位女醫生對善終服務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Dr. E. Kubler-Ross是一位精神科醫生,早在廿多年前在美國開始接觸垂死病人及家屬,了解病人面對死亡的內心反應,以及如何幫助病人及家屬面對死亡。她的工作引起了社會人士對垂死病人的關注,並增加了醫務工作人員對心理輔的認識。
另一位是Dr. Cicely Saunders,她原本是一位護士,亦是一位醫務社工,故此對垂死病人的情況感受很深。她見到垂死病人在最後一段日子裹,被迫睡在病床上,身上插滿喉管,被麻醉得神智不清。醫生和護士因覺得他們康復無望,很少著意照顧他們。有見及此,她再攻讀醫科,成為一位醫生,並於1967 年在倫敦創立St. Christopher's Hospice, 照顧垂死病人及進行控制痛楚及病徵的研究,並為醫務工作人員舉辦訓練課程。〔註二〕來自歐美的醫護人員在受訓後,紛紛在各地推廣及成立善終服務,改善對垂死病人的照顧。現在,在歐洲、北美洲及澳洲等地,善終服務已逐漸普及,並已被納入世界各地的醫療體系中。
善終運動
善終服務起初是照顧垂死病人的一項醫療服務,經過二十多年來的發展,目前巳擴展成為一個社會運動名為善終運動(Hospice Movement)。
善終運動擁有社會運動的基本特質。社會運動是一項集體行動,具有獨特的意識形態及信念,重視團體及富有理想,希望為世界帶來新的生活方式〔註三〕。我們可逐一探討這些特質,以便了解這個社會運動的精神及目標。
善終運動的信念
〔一〕接納死亡
有生必有死,死亡是自然生命過程的一部份。但是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否定死亡的社會,經常將死亡視為禁忌。不單一般人如此,一些醫生護士也視死亡為一個失敗,不願接觸垂死病人及其家屬,使他們感到孤立無援。善終服務接納死亡乃生命過程的一部份,主張以一個實際的態度面對死亡,不必如此迷信及忌諱。當醫護工作人員已盡力救治病人,但他仍無法痊癒,就得協助他面對死亡,不以此為矢敗,並接受生命的有限性及每個人都終有一死的事實,這樣便不會逃避病人,而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及照顧。
〔二〕尊重生命
在這個功利的社會裹,有些人認為向瀕臨死亡的人提供妥善照顧是浪費資源,將這些金錢用在可以痊癒的人身上才有價值。善終服務的精神是基於尊重生命,垂死病人是一個具有生命的人,所以應該獲得尊重和照顧。雖然無法令他痊癒,但仍能幫助他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素。
〔三〕尊重垂死病人的權利
在目前的情況下,醫生擁有極大的權力去決定是否將病況告訴病人,及採用何種治療的方法。善終服務的信念是:病人的權利應該是受到尊重。病人應有知道自己病情的權利;如果病人希望了解病情及以後的發展,醫務工作人員不應瞞騙他。此外,在選擇治療及照顧的方式,亦應考慮及尊重病人的意願。
〔四〕重視生命的質素
善終服務相信生命的質素較生命的質量重要,所以不贊成用非尋常的人工方法維持垂死病人的生命,因為這只是延長死亡的過程,使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基於死亡是生命自然過程一部份的信念及對生命的尊重,善終服務更反對以人工方法提早結束病人的生命,卻主張盡量幫助病人在最後一段日子裹,維持良妤的生活質素。
集體行動
參與善終運動的人士,主要是醫務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神職人員,心理輔導員及一些因親人喪亡而經歷哀傷的家屬。他們集合了群體的力量,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推廣善終運動。主要的工作包括在各地設立不同形式的善終服務,為垂死病人提供全面的照顧,盡量減輕他們身心的痛苦,幫助他們善用餘日,並在一個溫暖及舒適的環境中安然而逝。同時也為病人家屬提供協助及輔導,支持他們渡過這段困難的日子。
此外,他們亦出版書籍刊物,拍攝電影,舉辦講座,研討會及其他教育性的活動,增加醫務工作人員及社會人士對垂死病人的關注。
目標與理想
參與善終運動的人士希望藉著上述的工作,改變社會大眾否認死亡的態度,改善對垂死病人的照顧,減輕病人臨終時孤獨及無助的感覺,為現代社會帶來一個新的死亡方式 - 病人在最後一段日子中活得積極完滿,並能安詳及舒適地逝去。
善終服務會
善終運動自英國開始推行至今已有十多年時間,現在歐美及澳洲等地,均有不同形式的服務為垂死病人提供全面的照顧,但這項運動在香港仍然停留在起步的階段。
在一九八六年七月,一群專業人士:包括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及神職人員,成立了善終服務會。由於該會大部份成員都直接參與照顧晚期病人的工作,所以他們深切地體會到在香港推廣善終服務的需要。
善終服務會是一個註冊慈善團體,其目標是增加醫務工作人員及公素對善終服務的認識及關注,並在本港推行及協助有關機構設立善終服務。該會的服務範圍如下:
* 以教育及宣傳方式引發公眾認識及關注善終服務。
* 舉辦課程與研討會,組織支持小組,增加醫務工作人員對善終服務的認識。
* 設立資料中心,提供書籍,期刊及視聽教材,為公眾提供參考資料。
* 開設電話諮詢服務。
* 協助本地的醫療機構及服務團體設立善終服務。
* 招募及訓練義工參與善終服務。
結論
人生自古誰無死?死亡是每個人生命旅程中必經的階段。希望善終服務的概念在本港逐步引起有關當局及市民大眾的關注,使本地的垂死病人亦能獲得妥善的照顧。
參考資料
1. Lofland, L.H. (1978) "The Craft of Dying"Sage Publication. Beverly Hills.
2. Boulay, S. (1984) "Cicely Saunders" Hodder and Stoughton. London.
3. Broonl, L. Selznick, P. and Darroch, D.B. (1981) "Sociology" Harper & Row.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