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詛咒(作者:陳家寶)


原載於2009年8月份《普明快訊》

陳太今天來看醫生,見她面現愁容,以為她患上了很嚴重的毛病,但在詳細詢問下,原來她是為了右眼下長出了一顆痣而煩惱。經過檢查後,我告訴她這只是一粒良性黑素瘤,並不須要擔心,但是這個診斷並沒有減少她的煩憂,因為她相信這是一顆淚痣,有了它就像給人下了詛咒,是會為她帶來惡運的,所以一定要把它弄走,於是我就轉介她給皮膚科醫生治理。

上述其實是一個很普遍的案例,很多時當我們生病時,我們就會懷疑因為給他人詛咒,而在精神病患者身上或當我們面對一些難以解釋的病例時,這些想法更為普遍,有些人甚至會認為是給人下了惡咒或降頭,尋求宗教上的解咒,而放棄醫學上的診治。雖然很多現象都不一定在科學或醫學上可以得到解釋,但若相信詛咒會帶來厄運,在心理學上,這已經足以做成傷害,對病者的心身形成困擾,而影響康服。當我們與人發生衝突,或當我們怒氣沖沖時,我們也可能詛咒對方,當然我們不一定希望所詛咒的成為事實,但我們所想的,卻會反投射在自己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心靈造成傷害而不自知。

對人下詛咒,相信自人類用語言溝通開始,就已經存在。咒詞其實有好有壞,可以是祈禱語、祝詞、頌神詞或詩句,與文明社會的歌謠、文人詩、廟堂詩,都根植於它們在原始時代的同源。很多民族歌謠的源頭即原始歌謠中的巫歌(咒語)、祈禱語和頌神詞。咒語,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種直接用來控制、驅使對象和有神秘力量的隱秘話語。在探討其淵源,在原始時代部族中,使用於巫師施展法術的各種儀式場合使用,是象徵性巫術歌舞嚴肅的言語,具有短小、莊重、命令式、有?律和節奏等形式特性。咒語的起源,在各民族中都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到現在仍流行於宗教的修持中,最普遍的就是印度教、佛教和中國的道教。

咒語的用途,在古代或部落時代,是巫師用來治病的靈藥。在近年,於西方社會有人引入念誦咒音作為禪修治療 (mantra medication),而這些咒音是不涉及宗教信仰的。有人則用印度教的念咒修持方法 (transcendental medication) 來醫療血壓高。有醫學文獻指出,這些治療有其一定的作用。有人認為咒語是一種諳示語,通過反覆念誦,即可產生易於集中注意力而入靜的作用,於是有人認為可以根據情況,讀誦自創的具有良性暗示作用的詞語,但這卻並沒有甚麼醫學証明來支持這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