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心……妄心 (作者:陳家寶)

原載於2007年6月《普明快訊》


西方的醫學、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輔導等科學,投放大量資源於如何處理人的負面情緒和精神病,傾向於精神病症徵狀上的醫療,所以除了用心理療法外,還會用藥物來醫治徵狀,如會用鎮定劑來舒緩病人緊張的情緒,抗抑鬱藥來治理患上憂鬱症的病者等。由於醫病的方向是針對病徵,所以對於找尋病因,就會著重於分析症狀,和嘗試找出為何病患者會有這些問題,是不是與他以往的經歷有關,環境因素又有多大影響等等。由於這些方法是由外至內,從表面到裏面的探討,所以就會產生目前主流的四大類心理療法,包括精神分析療法、人本主義療法、行為治療和認知療法等。


佛教可說是著重於處理「」的宗教,與西方科學不同的地方,就是對人的心理問題,作一整體性的探討,而不是針對於個別的徵狀。佛教的智慧,著重於基層的探討,修行的經驗証明只要把根本問題解決,其他一切情緒障礙,都會迎刃而解。佛陀認為人所面對的問題,就是對我們的「心」缺乏正確的認識。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心作主宰、作領導的,但是由於我們不了解「心」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就被那紛亂的「妄心」,負面的情緒所主導,因而產生「煩惱」,嚴重的甚至會引至精神病。佛教對於心的認識,不單在於認知的層面,更著重於實際的修持,真實的經驗,所以走的是自我覺醒的途徑,「直指人心」,從而建立健全的人格,將負面的情緒轉化,培育健康的心理。近年西方的科學,雖然亦有探討「健康心理學 (health psychology)」,但主要是著重於長期病患者的心理研究。最近西方的文獻中,亦有心理學家提及正面情緒 (positive psychology) 的重要,但還是在起步的階段。


佛教對自我的認知,提出自我的覺醒,合乎現時醫療界所提倡的「全人治療」、「全人健康」、「HOLISTIC HEALTH」的觀念,而這亦是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帶領全人類走向健康身心的新方向。佛教的特質,不只是宗教,還是哲學,同時是對治身心的醫學,這就是為什麼人間佛陀有「大醫王」的美譽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