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省察經 (譯者:梁國雄居士)

南傳增支部5集57經AN 5.57 Upajjhatthana Sutta

V1.3 2013-2-20

(1)五項主題,應常省察

「比丘們!有五個主題,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哪五個?」
「那五個主題就是:


1.我必會老,我尚未超越老;
2.我必會病,我尚未超越病;
3.我必會死,我尚未超越死;
4.我親愛的人或物,終必會消失或離開我的;
5.我是業(1)的擁有者,我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我的根源,業與我關係密切,業是我的依歸,無論善業或惡業,我都要承受其果報。
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


(2)省察的利益(原因)


「比丘們!為何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必會老,我尚未超越老』?」
「眾生在年青時,往往會因年青而驕傲,從而放縱自己,造作種種身口意惡業;若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自能完全捨棄、或減少因年青而生起的驕傲。為此利益故,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必會老,我尚未超越老』。」
「那麼,為何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必會病,我尚未超越病』?」
「眾生在健康時,往往會因健康而驕傲,從而放縱自己,造作種種身口意惡業;若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自能完全捨棄、或減少因健康而生起的驕傲。為此利益故,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必會病,我尚未超越病』。」
「那麼,為何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必會死,我尚未超越死』?」
「眾生在有生命時,往往會因有生命而驕傲,從而放縱自己,造作種種身口意惡業;若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自能完全捨棄、或減少因有生命而生起的驕傲。為此利益故,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必會死,我尚未超越死』。」
「那麼,為何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親愛的人或物,終必會消失或離開我的』?」
「對於親愛的人或物,眾生往往會對之生起情欲,從而放縱自己,造作種種身口意惡業;若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自能完全捨棄、或減少這種情欲。為此利益故,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親愛的人或物,終必會消失或離開我的』。」
「那麼,為何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是業的擁有者,我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我的根源,業與我關係密切,業是我的依歸,無論善業或惡業,我都要承受其果報』?」
「眾生無知,往往造作種種身口意惡業;若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自能完全捨棄、或減少造作種種身口意惡業。為此利益故,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我是業的擁有者,我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我的根源,業與我關係密切,業是我的依歸,無論善業或惡業,我都要承受其果報』。」


(3)聖弟子的善巧省察


「比丘們!若有聖弟子作如是省察:『我不是唯一必會老,尚未超越老的眾生;所有往來生死的眾生也必會老,尚未超越老。』 當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出世之)道自會生起,他若奉行此道,並發展它、培育它,如是修習,心內的結(2)將會完全被捨棄,而幽微難知的隨眠(3)也會被根除。」
「若有聖弟子作如是省察:『我不是唯一必會病,尚未超越病的眾生;所有往來生死的眾生也必會病,尚未超越病。』
當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出世之)道自會生起,他若奉行此道,並發展它、培育它,如是修習,心內的結將會完全被捨棄,而幽微難知的隨眠也會被根除。」
「若有聖弟子作如是省察:『我不是唯一必會死,尚未超越死的眾生;所有往來生死的眾生也必會死,尚未超越死。』當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出世之)道自會生起,他若奉行此道,並發展它、培育它,如是修習,心內的結將會完全被捨棄,而幽微難知的隨眠也會被根除。」
「若有聖弟子作如是省察:『我不是唯一的人,會有親愛的人或物消失或離開的;所有往來生死的眾生,也必會有他親愛的人或物消失或離開他的。』
當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出世之)道自會生起,他若奉行此道,並發展它、培育它,如是修習,心內的結將會完全被捨棄,而幽微難知的隨眠也會被根除。」?
「若有聖弟子作如是省察:『我不是唯一的人與業有如下的關係:『我是業的擁有者,我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我的根源,業與我關係密切,業是我的依歸,無論善業或惡業,我都要承受其果報。』所有往來生死的眾生,也必會與他的業有如下的關係:『我是業的擁有者,我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我的根源,業與我關係密切,業是我的依歸,無論善業或惡業,我都要承受其果報。』』
當他經常在這個主題上省察,(出世之)道自會生起,他若奉行此道,並發展它、培育它,如是修習,心內的結將會完全被捨棄,而幽微難知的隨眠也會被根除。」


凡夫厭惡老者、病者、死者,
殊不知,人人皆會老、會病、會死。
我若與凡夫一樣,
那是不恰當的,也非修行者的所為。
如是省察與修習,了知無依(4),
戰勝一切驕傲,
對健康、年青與生命已無依戀,
因為,已見到捨離(出家)的安穩啊!
親證涅槃後,內心堅忍不拔,
於諸欲無染,
梵行已立,不會退轉。

【簡註】

  1. 業 (intentional actions):有意圖的身口意行為;在這裡是指自業,即自作的業。
  2. 結(fetters):又稱結使。即使煩惱。結是繫縛眾生於迷境,令之不能出離生死苦之煩惱。多指十結。即:身見、戒禁取、疑惑、欲貪(欲界貪)、瞋恚等「五下分結」與色界貪、無色界貪、無明、慢、掉舉等「五上分結」。
  3. 隨眠(underlying tendencies):指微細難知的煩惱。有貪、瞋、慢、無明(癡)、見(惡見)、 疑等六種,稱為六隨眠(六根本煩惱)。其中,貪復分為欲貪與有貪,稱為七隨眠;見分為身、邊執、邪、見取、戒禁取等五見,稱為十隨眠。此外,以此更加細分,則有九十八隨眠。
  4. 無依:英譯 (i) knowing the Dhamma without paraphernalia, (ii) having known the state without acquisitions, (iii) having known the state free from life’s props. 暗指到達阿羅漢道,無所執取,無依無著的證悟境界。詳細可參考下述網站內Piya Tan譯文的註釋(15): 連結1 與 連結2 Note-20 of Anguttara Nikaya, An Anthology Part II,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Nyanaponika Thera and Bhikkhu Bodhi